tokenpocket官方下载安装|张一甲

tokenpocket官方下载安装 2024-03-08 05:01:48

张一甲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张一甲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甲子光年创始人&CEO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张一甲,甲子光年创始人及CEO, [1]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得经济学双学位,曾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2]曾供职于奥美中国、百度; [2]2017年入选福布斯亚洲30 Under 30、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 [3]2022年获得2022博鳌青年领袖荣誉奖项。 [6]中文名张一甲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2]主要成就荣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2022博鳌青年领袖 [6]职    务甲子光年创始人&CEO [1]目录1人物经历2所获荣誉人物经历播报编辑张一甲(4张)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获经济学双学位;曾任职于奥美中国、百度; [1]2015年,联合创办新锐科技媒体Xtecher; [1]2017年创办甲子光年,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进程。 [1]所获荣誉播报编辑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冠军; [4]2017福布斯亚洲30 Under 30; [3]2017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 [3]2021年10月20日,入选《2021胡润U30中国创业领袖》名单; [5]2022年,作为“青年创造者”入选“博鳌青年领袖”。 [6]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张一甲:极致理性与极致感性的交点

张一甲:极致理性与极致感性的交点

北大主页|

English|

旧站入口

头条新闻

新闻纵横

专题热点

视听空间

光影

视频

音频

领导活动

媒体北大

学术科研

北大人物

校园文化

菁菁校园

信息预告

文艺园地

德赛论坛

校园媒体

首页/70年·我的北大故事

头条新闻

新闻纵横

专题热点

视听空间

光影

视频

音频

领导活动

媒体北大

学术科研

北大人物

校园文化

菁菁校园

信息预告

文艺园地

德赛论坛

校园媒体

张一甲:极致理性与极致感性的交点

2019/11/13

信息来源: 本网编辑部

编辑:白杨 |

个人简介:张一甲,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创始人、CEO。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同获经济学双学位;曾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笔名“甲小姐”,科技行业头部KOL;2017年入选福布斯亚洲30 Under 30、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2018年获得“2018ECI年度商业创新新锐人物”奖项;中国新闻网《改革开放再出发》专题纪录片首集主人公;学习强国APP视频纪录片首集主人公。甲子光年为中国科技产业智库,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发展。奥数金牌、保送北大、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国标舞一队、广告狂人、福布斯亚洲30Under30、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创始人……,从2009年入学北大至今,一晃已十年。当所有人都惊叹她身上的复杂多元,惊异于她在显得矛盾的不同维度上所爆发的张力时,张一甲说:“不,每个曾经的瞬间都是此刻的伏笔。凡有所学,皆成性格。”20岁,和自己“握手言和”对张一甲来说,人生的高光时刻来得要早一些。高二,她就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同时手握北大清华的橄榄枝,选择保送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多才多艺的她一上大一,就担任了新生文艺汇演总导演、数院一二九合唱总导演,还获得新生杯辩论赛冠军,但她一点儿没有“享受”的感觉,反而感到压力巨大,因为学术能力是数学人的“本”。张一甲“每晚两点从阅览室回宿舍,每次考前自己就像剥了层皮。大学是迄今为止我感到最纯粹也压强最高的时光。每天深夜和纸笔做朋友,头两年半几乎没离开过中关村。”尽管如此,数学在张一甲看来,从来是一件和工作无关的事。“数学对我而言,就像攀岩、跳伞、蹦极,是一种从小爱好的极限运动,我对它的热爱和‘经世致用’毫无关系。”纯粹的学习经历,让张一甲形容自己对世界外物一直持有“钝感”,直到大三才开始思考工作方向。“投行?精算?”彼时也算有烫金履历,但张一甲却隐隐感觉到这不是自己要的,“我对攀爬职业阶梯毫无兴趣,对拿人生时间换钱毫无兴趣。”大三的冬天,20岁的她开始主动放空,让自己松弛下来,看闲书、和陌生人聊天、涉猎不同信息,一个月的放空后,她做出了决定。“心空则灵,我逐渐看清自己是谁。数学好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自己钻研得好,一种是自己一旦钻研清楚,能够用极简的语言讲给不懂的人听,我玩笑地想,我更属于第二种。”这个自我认知,叠加了她从小大量的写作经验、舞台经验、多种文艺特长,使得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交点。“把象牙塔里的智慧搬到墙外去。我希望聪明的头脑被更多人看见。”张一甲意识到,这不是一句虚话,它可能意味着一种事业方向:理性内核,感性外衣,她希望走出一条站在数理世界原点,影响大众世界的道路。她果断切断了自己的后路,开始补习数学之外的能力。大三的她仿佛新生般好奇一切——补修大量社会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以及经济学课程;加入北大电视台;联合创办北大影戏创作协会;毕业后先后加入国际广告巨头奥美、互联网巨头百度,获得品牌全流程管理经验和互联网产品运营经验。“奥美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品牌大理想;百度让我理解了过去20年互联网浪潮摧枯拉朽以及创新浪潮背后的核心逻辑。这让我为之后创业做了最浅显最基础的准备。”24岁,和浪潮“相识于微”2015年4月,24岁的张一甲从百度离职,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科技媒体Xtecher。她离职时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在雨中奔跑”。基于反复思考观察,她心中对未来充满期待,确信自己看到了一个新周期正在走来。“中国经济腾飞后,创新逻辑将从市场驱动变为能力驱动。过去,因为有人口红利、政策松绑红利、廉价资源要素,大部分中国创新企业是模式创新,研究怎么分蛋糕;未来,由于红利不再,跑马圈地结束,大家开始思考如何造蛋糕。我深信各行各业会开始寻求技术创新。2015年初,虽有双创浪潮,却集中在O2O和共享经济,其中罕有技术创业者的声音,聚光灯看不见他们,那我来想办法让他们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读书期间张一甲主持学校活动于是,在2015至2017年的两年,张一甲带领团队采访了上千位科技创业者,写就了上百万字的科技领域的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前排观众”,也见证了若干中国科技领域独角兽从出生到壮大。如今,在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科技等领域,不少行业头部企业和独角兽公司的第一篇深度调研报道和此后每个里程碑节点的跟踪报道,都出自张一甲和她的团队之手。“相识于微”,张一甲以此评价自己和新一代中国科技企业家的关系。“每一波经济周期都会涌现一批优秀的新企业家,同时会涌现一波优秀的陪跑者。我希望能够成为新周期里中国科技企业家最信任的伙伴。”26岁,和大势“同频共振”“技术如果没有落地的土壤,技术就是永远不会发芽的种子。”2017年,张一甲意识到,仅仅靠媒体,已经解决不了身边这群科技企业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多年数学训练追本溯源的思维又促使她思考:市场如一条汹涌的大河,科技创业者和传统企业家带着焦虑的情绪站在河两岸。前者有技术,有人才,却缺乏产业基因,远离落地场景,难于商业化;后者坐拥资本和场景,却缺乏技术敏感度和鉴别力。“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是大势所趋,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之路却道阻且长,仅仅靠媒体已经不够了。”张一甲萌生了做一家科技智库的想法——从旁观者,走向服务者,她想为行业决策者提供专业的外脑支持和落于实处的产业服务。几个月后,科技智库“甲子光年”诞生,彼时,她26岁。如今,已是张一甲创业的第4个年头,28岁的她感觉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幅画卷才刚刚打开,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甲子光年”是张一甲注册公司时想到的第一个名字。甲子,天干地支之首,意味着时间的起点;光年,宇宙大距离单位,意味着空间的无限可能。她说,科技创新的成长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热的东西早晚会变冷,但冷比热更持久。她说,相比于做模式创新、做投资、做互联网,她面前的这条路可能更慢、更长、更难,但她已做好准备,与中国科技产业融合的弄潮儿们长期陪跑下去。(文/新闻网学生记者 白金星)11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最新新闻

最热新闻

专题热点

热词搜索

友情链接:

医学部 | 深研院 | 招生网

校报

电视台

广播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邮编:100871

投稿须知 |新闻热线:010-62756381|投稿邮箱:news@pku.edu.cn

如何看待张一甲离开xtecher创办甲子光年? - 知乎

如何看待张一甲离开xtecher创办甲子光年?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人工智能科技媒体如何看待张一甲离开xtecher创办甲子光年?<甲小姐自述:站在两个世界之间>对xtecher只字未提,她对她的前东家究竟是什么感受呢 [图片] [图片]显示全部 ​关注者95被浏览356,783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8​1 条评论​分享​33 个回答默认排序匿名用户DoubleFirst Zhang还是聪明啊.本科就早早知道搞具体的硬技术吃力不讨好, 就开始营销, 整合资源. 利用Peking Univ, 以及营销公司等title做社会资源变现. 什么热门就跟什么.这些都是选择. 选择钻研技术, 做冷板凳. 选择做一些营销, 抛头露面, 满足自己的社会虚荣心, 从小延续的社会对自己的画像. 有的选择, 又能满足社会虚荣心, 获得社会资源, 又不用太辛苦动脑子, 谁会拒绝呢. 相反, 在幕后做具体的技术, 回报也不一定高, 也没人知道, 哪个瓜娃子做这个哟. 毕竟聚光灯只有75亿盏, 打在自己身上的光, 越多越好啊.我这样的表达, 又要掉粉了. 突然发现, 甲小姐的侧脸和我一个中学同学很像.祝愿在镁光灯下, 越来越精彩! 当然, 甲小姐做的资源和风险整合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初没有金融机制分摊风险, 也没有东印度公司的发展, 英国的崛起.发布于 2017-12-02 04:59​赞同 43​​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匿名用户世界上有一类聪明人,把小聪明发挥到极致,借人上位,逢路就踩,遇枝就攀,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心狠手辣,心机颇深,虽名扬科技圈,殊不知背后都是一片唏嘘。看似人脉甚广,大家都是戏中人,又何必真把自己当回事。没有背景长相资源出身,纯靠自己打拼到现在是很不容易。有个评论说的好,为名为利大家都一样,北京这个圈子,科技和媒体这个圈子,除了幕后大佬谁人又不是“人体计算机+利己主义”,不过就是多个茶余饭后大家的观摩闲谈而已。无妨。但看不下去的是,不久前我从这样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了篇名为《天真的力量》的演讲,讲的大概都关于科技产业种种,本质标榜自己的天真与无争,可全程就是[不适],听她说天真,宛若一个谁在跟你谈节操,还在跟你说她多有节操。比喻可能有些冒犯,但心情是类似的。之后与一些朋友交流,没有想到大家的看法都差不多。无论是学校还是工作的圈子就那么大,有过接触和合作,什么样的人大家都心知肚明。聪明没错,哪怕小聪明也没错,错的是不该拿别人当瞎子和傻子。无论能走多远,都不过是颗棋子,为利损他之人,必当被人因利损己。地球是个圆,伤人肯定会伤到自己。而对于这样只无情有利的棋子,永远有比你更老的姜,更狠的人。对人还是真诚与坦率点的好。编辑于 2019-07-21 20:38​赞同 24​​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90后北大女神入选福布斯领袖,3月狂赚300万:比你优秀比你努力_张一甲

90后北大女神入选福布斯领袖,3月狂赚300万:比你优秀比你努力_张一甲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90后北大女神入选福布斯领袖,3月狂赚300万:比你优秀比你努力

2019-06-21 15:19

来源:

商业经济观察

原标题:90后北大女神入选福布斯领袖,3月狂赚300万:比你优秀比你努力

张一甲今年28岁,七年前,她是北大校园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七年后,她是一家科技智库的CEO,中国科技领域的弄潮儿。

毕业七年时间,她经历了从学生到职场人,再到创业者的转变。但她始终浸泡在互联网科技创新一线,不断对自己的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在双创浪潮中,她选择踏浪而行,最终上榜2017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商业领袖榜单。

张一甲非常喜欢一句话:习武之人有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九个字基本可以概括她过去七年所走的路。

见自己

大学期间,张一甲是北大“非典型数院学生”,她觉得应该发掘自己内心最热爱的事情。于是她跟随自己的兴趣,无限地向电影、写作和文化产业靠近。

她在北大电视台做节目时采访过李宗盛、魏德圣,也为了加入一位导演的工作室硬着头皮去咖啡店约完全陌生的女艺人的档期。

找工作时,她在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追随本心,最后成为了“奥美新兵计划”的管培生。

在加入奥美和百度之后,张一甲从来就是一位“内部创业者”,习惯和男性在同样的赛道、用同样的方式去竞争,比起庞大的商业机器中的齿轮,她更是一个个新项目的实际掌舵者。

展开全文

十年寒窗苦,受教育越多。人们会越习惯于掌握知识体系、进阶升级打怪,却越不习惯于自己定义风向标,自己和未来过招。

事实上,有诸多优秀的人才,正因对未来缺乏独立观点,一路随波逐流,逐日走入“优秀的平庸”。

张一甲认为:「纵使对未来进行错误的判断,也好过对明天缺乏观点。」

见天地

大学毕业后,张一甲如约进入奥美,成为广告行业的一份子。工作就是一个见天地的过程,她能真切地感受到从象牙塔里出来,所接触的天地之大。

怀揣着梦想的张一甲毕业的第一个半年过的非常狼狈。没社会资源、没人脉,昔日大部分的大学同学在北大或者国外读研究生,张一甲的生活和他们相比像完全两个不同的世界。

广告行业没什么钱,生活非常紧张,张一甲不得不想办法赚外快。那个时候的她非常贪心,长篇电影、电视剧剧本也、三俗网剧、宣传片……有活儿就接。

一上班,高跟白领中英混杂,一下班,就切换进入写作者状态。到了后期,张一甲不管给谁写宣传片都能朗朗上口信手拈来。

最惨的时候,大半夜12点,张一甲完成工作回到出租房里,发现还要再写两个PPT方案才能交差,12点到2点完成一个,2点到4点完成一个,发了邮件倒头就睡。

那会张一甲基本没有任何social,工作压力大,还要自谋生计,感情也出了问题,一个人漂在北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零开始积累。

即使这样,张一甲现在回想起来,也从来没觉得自己脑子进水过,没想过回头,没想过低头,没有动过舒服日子的念头。

要么是一种为了生存的冲动,要么是一种为了证明的冲动。张一甲开始天天夜夜啃硬骨头,学会了吃苦,知道了自己几斤几两。

积累起了作为一个广告人的基本素养:做PPT变的特别快,文案变的好起来,审美能力和行业基本功也逐渐被训练出来。

后来,张一甲去了百度。因为出色的PPT能力,向上三级的老板都直接点名找张一甲做PPT,她也获得了很多和顶层大佬烧脑做决策的机会,部门同事都开玩笑说张一甲成了CPO(Chief PPT Officer)。

张一甲曾说,对于我自己来讲,我正儿八经很喜欢和高智商的人做朋友。因为她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天赋”难获得,可“专业”是可以靠训练的。基本功的训练,也许不会把你练成达芬奇,但只要你坚持,起码会练到业界一流标准。

智慧之火总是从边缘地带开始闪烁,最终洗牌。张一甲敏锐地察觉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造已近尾期,市场又回到了新一波“技术开荒期”,智能化浪潮已来。

新一代的科技力量会崛起,新一代具备技术敏锐度的人,会像过去具备商业敏锐度的人一样,他们有机会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角,成为站在聚光灯下的人。

见众生

工作很久以后,张一甲发现她开始具备了一些对行业、对创新的真正的思考。于是她决定从一个大公司的职员变成了一个身体力行地想要服务于所喜欢产业的创业者。

为了这个梦想,在过去几年间,张一甲“和其中可能有将近1000个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聊过,和其中的数百个国内科技创新的领军型人物有过1对1的3小时、5小时、8小时,甚至一谈一天这样的深度对话”。

当她尝试打通行业核心人脉时,她会用尽力气和方法穷尽资料。“我能做到采访时,采访对象已有的资料没有我没看到过的。

他有时说出上半句,我就能接出下半句来。对方也很惊讶。”

到了2015年,张一甲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入了一家科技服务平台,名叫Xtecher。

它的职能是帮助科技初创公司推广产品和品牌,在工作中,她被这个行业深深地吸引着,想要为之继续探索,也希望可以更深一步与这个行业对话,去了解和分析这个行业,为更多的科技创新公司、用户提供更好的产业服务。

对于很多创造者来讲,所有不被看好的糟糕狼狈和一意孤行,背后都是一个无法解释的必须要做的理由——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冲动。

两年后,一家名叫甲子光年的科技智库悄然诞生。与第一次创业时“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相比,这一次,张一甲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想要站在“两个世界之间”,成为科技创业者和传统企业家间的桥梁。

甲子光年

在张一甲的计划里,她将成为这场深度融合中具有慧眼的服务者,这些正在进行长跑的科技创业者的“陪跑者”。

而她所创办的“甲子光年”正是一种类似于“咨询+投行”的模式,包含着智库、媒体、社群、企业服务等版块。她试图让“甲子光年”成为科技创业中的引领者和“风向标”,用媒体属性“布道”,用智库属性来提供产业服务。

与中国女性惯于在文化、娱乐、消费、服务、美业等领域开辟事业不同,张一甲更愿意到科技与产业的深海里寻找“宝藏”,尽管冒着“一个猛子潜下水去,别人很可能看不到你了”的风险。

她迫切地希望能够建立行业风向标,对未来做出趋势的判断、对行业做出足够好的服务、对市场逐渐建立公信力和专业度,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帮助别人。

创办甲子光年以后,张一甲坦言,创业的每一天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希望”倒是从来没有消退过,焦虑是常态。

她必须每天都重复做一个工作,就是不断浸泡在科技创新的一线,浸泡在一个一个的科技公司里,去看他们的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落在了哪些商业场景中。而且经常晚上12点以后才回来,第二天又去机场赶飞机。

张一甲说,即使这份工作、这份事业让我不挣钱,我还是想all in的去做,并且我还是觉得有价值感,我觉得当人们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会为它感到骄傲。如果甲子光年最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小目标的回报,我仍然愿意去做 。

过去的七年,对于张一甲这个刚刚毕业的群体来说,是一个日新月异,甚至是一日一更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带给了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塑了整个商业和整个经济运行的法则,其实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每一个时代年轻人的机会。

在互联网时代里,一切更短了,决策更频繁了,迭代更快了,我们将更有机会变的更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演讲:少数人的路 - 知乎

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演讲:少数人的路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演讲:少数人的路甲子光年甲子光年,细数未来如何发生2017年12月2日,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受邀参加「2017创说年度演讲大会」,发表《少数人的路》专题演讲,分享了她眼中“关键的决断”。少数人的路作者|甲小姐设计|孙佳栋微信|甲子光年(ID:jazzyear)我的出发2015年4月17日,我从北京西二旗的百度大厦走出来,手里握着一份离职材料。那一年我24岁,毕业两年,没经验,也没钱,决定成为一名创业者。从百度大厦走出来的那个瞬间,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在雨中奔跑”。什么支配着我在那时候做出这个决断?肯定不是经验和计划,而是一种模糊却强烈的感受——“科技人才的价值被低估了。”我为什么这么讲?时间点是2015年上半年,市场几近疯狂。都在创业,做什么呢?上门洗车、上门洗狗、上门洗包、上门洗脚……北京一条街走过去,挨个扫码能得到很多红包——是一场严重依赖于资本与运营的创新之潮。可以持续多久?我在心里有疑虑。说句实话,站在那个时间点上,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是很容易焦虑的:因为看起来,市场哪儿哪儿都不太振奋。先看线上。2014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已走过了流量红利期,谁也不想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与日俱增的App和链接之中了;再看线下。在中国,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上升了3倍,美国只上升了27%,我们既不够便宜,又不够高效,于是,低端制造业流向东南亚,高端制造业回归欧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空心化”的生死存亡的危机。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本质,是要完成“提质、增效、控险、降耗”的目标。谁来完成这些目标?手握“金刚钻”的科技人才,正是产业升级的源头力量。以史为鉴,技术推动了一次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都带来了至少100倍以上的生产力的提高:第一次,机械革命,第二次,电气革命,第三次,信息革命,第四次,便是正在进行的智能革命。事实上,市场总是沿着“技术开荒——平台发展——渗透下沉至各行各业”这样的路径,螺旋上升周而复始。如今,上一波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造已近尾期,如今,市场又回到了新一波“技术开荒期”,等待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去推动下一波浪潮。然而,15年的市场,聚光灯下少见科技创业者,这是市场的低估。正是因为这种判断,让我做出了出发创业的决定。当时,我联合创办了一家科技媒体,希望让科技创业者的价值被更多人看到。最开始市场很冷清,我们在北京、深圳、杭州、硅谷,一家一家去寻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业者,和他们“相识于微时”,累积报道了上千家公司,写下上百万字。这是坐在冷板凳上出发的2015年。浪潮的到来比我想象的更快。2016年初,大家应该还记得,机器人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给市场打了一管鸡血,人们突然觉得,AI怎么这么厉害了?几乎所有主流投资机构的合伙人都来找我们聊天,想投AI。AI公司越来越多,估值开始飞涨,一个个儿地破估值纪录。这是市场爆发的2016年。转眼到了2017年,市场却出现了另一种声音:AI是不是泡沫太大了?这些公司到底怎么赚钱?这是争议频现的2017年。Gartner曲线:对科技创新趋势的理解和观察同一个“AI”,从2015到2017,是完全不同的市场情绪。其实AI本身是无辜的。著名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过“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刻画的正是一个普遍规律:几乎每一项新技术发展演变至成熟,都需要经过5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化的谷底期、稳步爬升的光明期、实质生产的高峰期。可以说,任何一样新兴技术的发展,都逃不脱这样的一个曲线,泡沫本身就是规律的一部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吹泡沫的人?还是戳泡沫的人?还是不管这些继续留下来坚守的人?随着在科技创新领域浸泡的时间越来越久,我逐渐感受到,技术要真正改变未来,技术必须落地生根,和产业结合。技术不结合产业,技术就是一张纸。再往下走,中国最最重要的创新之路,就是四个字“深度融合”。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我从媒体人的身份,进一步往前迈了一步,创办了精品科技智库“甲子光年”。甲子光年的使命,便是站在媒体和对市场深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咨询、资本、资源对接等服务,让科技和产业更近一点,促进科技生根落地、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我的“决断”今天大会的主题是“关键的决断”。这个主题起的特别好,因为创始人的工作就是一项又一项决断构成的。看到这个命题的时候,我想了很久:什么是创始人应当做出的决断?我发现很多时候,一个靠谱的决断,往往是“反直觉”、“反经验”,甚至反常识的。我可以拿甲子光年举例子,在最初构思、定义它的使命的时候,我也做出了几个决断。第一个决断,关于内容。我们做智库,就要发文章、写报告。第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什么?关注什么?你要从流量和吸引眼球的角度,显然,越风口,越热点,越是大公司,越值得关注。但我给团队立了几个规矩:在巨头公司和初创公司之间,看初创在今天的头条和明天的头条之间,看明天在普遍选择和个体案例上,看个体为什么?因为未来本身是由少数人、少数观点驱动的。如果我们贪恋风口,贪恋大众热点,我们就永远无法看清少数人看到的“趋势”,我们只能成为追随者,而不是引领者。所以,我要求团队专注于“少”。我常说 “流水很容易灌满池塘,珍珠一粒一粒搜集,盛满一碗就够多了”。当大部分人在沙滩上捡贝壳的时候,甲子光年要做的事情,是深海取珍珠。第二个决断,关于资本。 最早选择投资人的时候,我也经历了决断。坦白讲,有人想投资你,是好事,有多方想投资你,就是一件很让人抓狂的事,因为你必须要决定和谁站在一起。当我最初答应了一家领投方,后来又陆续冒出来几家大牌投资机构,纷纷给了更高的估值、承诺了更诱惑的资源,反复跟我打电话。到底接受谁的投资?接受了这一家,好像就错过了另一家的资源,接受了另一家,好像就得罪了这一家,要是都接受,额度不够用……那个时候我有一点患得患失,我就老老实实跟我最初谈的投资方打电话。然后他跟我说了一段话,让我特别受用。他说:“今天有人给你抬估值、承诺资源,你就动摇了,明天有人给你更高估值,更多资源,你是不是会继续推翻今天的决定?创业路上本身最考验人的就是做决断。很多时候,考验的不是你的决断水平高不高,是你能不能有一种魄力去坚持你的决断。事实上,永远没有最好的决断,CEO的魄力,应该是承诺给了就是给了,决策做了就是做了,哪怕错了也要往前走,不能总因为后面出现的状况而改变,这种一致性非常重要。”这段话打动了我,所以我拒绝了后来者。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很正确的,因为最早站在你身边的人,一定是最信任你,最愿意全情投入帮助你的人。回到这个观点,我想表达的是,如果在决断的时候,你一味追求看起来的“最优解”,你就会陷入患得患失的沼泽地里,来回打转,裹足不前。这不是一个创始人应该有的状态。第三个决断,关于对我们所服务的科技公司的态度。我们服务的很多是科技创业公司,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往深了看,没有一个公司不是千疮百孔的。很多人跑过来跟我说,这家不行,那家不行,你们干嘛还关注,还服务?我想说,创业本来就是一个95%以上会死的游戏。你预测一家公司会死,是预测一件大概率事件,算不得什么本事;真正可贵的,是你选择一个小概率事件,支持它实现。去年秋天,我和十来位AI公司CEO闭门小聚,我发现桌上一半的人碰巧都是76年生的——他们多年任职于巨头公司或研究所深耕一隅,都刚刚过完40岁生日,在2016年前后出走创业。都说“四十不惑”,他们的出发,并不同于90后CEO有大把时间来试错,他们多是辗转深思,倾前半生积累于一役,来一场真的。他们相信自己,我也相信他们。其实相信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付出和投入。你首先相信,然后你才会全情投入地去支持,你越相信,你就越愿意付出更多甚至不计回报地去支持,往往这样才有可能开花结果。所以我常说,对于科技产业来讲,“存真”比“去伪”更重要。“去伪”是一瞬间的事,而“存真”更需要智慧、能力和耐心。我们靠什么做出决断?我刚才说了几个决断,看起来都有一点反经验、反直觉,为什么我相信这些?我喜欢拿进化论做比喻。进化的起点是变异,一千种变异发生、一种赢得自然选择、新物种由此诞生。换句话说,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进化;没有创造发生在中规中矩顺顺从从中。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知识的诅咒”,指的是,当我们熟知某些知识之后,就很难跳出它的框架去思考问题了,就好像被诅咒了一样。我毕业于北大,很多时候我也观察北大清华等等名校的毕业生,坦白讲,十年寒窗苦,越是接受更多教育,我们往往越习惯于答疑解惑、搬用毁誉经验,却不习惯于在未知的领地自己去定义对手,定义问题,定义未来。克里希那穆提在This Lightin Oneself里一语道破天机:“人脑一旦像电脑一样不断地存档,它一定会变得机械化。数千年以来,你一直不断地将各种毁誉经验存档。这便是我们的局限,我们所谓的进步活动。”其实,当毁誉经验越来越多、纷纷扰扰的观点越来越多,独立思考成为越来越稀缺的特质。1946 年,胡适在北大演讲:“为什么我要你们独立,而不说自由呢?自由是对外面的束缚而言,不受外面势力的限制与压迫。而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不能独立,仍然是做奴隶。”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能独立思考,给你自由,给你无限的资源,你也只能成为追随者,因为你没有办法对未来进行定义。所以我常常告诉自己,也告诉我的团队,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对未来下判断。也许当我们反复思考、对未来押下一注,可能会犯下荒谬的错误,为此付出热血光阴的代价,然而我想说:纵使对未来进行错误的判断,也好过对明天缺乏观点。你得首先有观点,你才有可能做出改变。你如果是一个对于明天没有观点的人,那么你只能沦为追随者。对明天做到“有观点”三个字并不容易。独立思考的过程,往往是孤独的、挣扎的、自我怀疑的,但看过《西部世界》的人应该都知道,很多时候,正因痛苦让人觉醒。 此时此刻,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越来越难以预知未来。科幻小说巨匠阿西莫夫曾提出过一个“电梯效应”理论。大意讲,如果给一个1850年的科幻作家看二十世纪曼哈顿一幢超过100层的摩天大楼,他会怎么想?也许科幻作家穷尽最大想象,却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上下楼”很难,所以楼里会有餐厅、理发厅等生活设施;因为人难以爬太多层,所以这些设施过几层就会循环出现;底层因为出来容易,房价要比顶层高……作家越想越细,越来越多——但当“电梯”出现时,这些假设全部变得毫无意义。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会按营业额评出全美最大的1000家公司。回顾过去四十多年,“财富1000强”榜单几乎每10年一个大换血,而且“换血速度”越来越快: 1973年至1983年间,“财富1000强”中新上榜公司占35%;1983年至1993年间,新上榜公司占45%;1993年至2003年间,这一数字升至60%;2003年至2013年间,新上榜公司甚至超过了70%!换句话说,市场“翻篇儿”正在加快。稍一不留神,你就out了。那么,怎么能够在这样一个换血时代,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力?我的答案是:关注明天,独立思考,发表观点。浪潮不属于逐流者,浪潮只属于对未来保持敏锐、对明天报以观点的人。回顾这两年,我目睹了很多创业者起起落落,市场瞬息万变,但真正成长起来的往往是目光坚定的、最初受到冷落的少数人。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始终关注少数人,也不害怕成为少数人。如果你做“大多数”、追风口,你就是在玩“机关枪”,大家放枪,你也跟着突突突突一起扫射,那是在比谁的子弹多;而如果你做少数人,你是在做狙击手,狙击手讲究“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指的是你要卧在角落里,长期观察,全神贯注,按兵不动。一旦目标出现,一击毙命。成为少数人是需要勇气的,对抗的不仅是风险,还有孤独,还有和时间、人性的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个,我给公司取名叫“甲子光年”。甲子,天干地支之首,六十年一轮回,时间的起始;光年,宇宙大距离计量单位,空间的极限。合在一起,0到正无穷。这个名字还包含一个愿望,是我对整个行业的祝福:给创新以时间。很多人问我,你怎么看待这一波科技创新的结局?我说,泡沫不会褪去,但要着陆。这一次的智能革命,不是从0到1的进击,而是要由一个一个团队,一个一个场景,一个一个细节,从0到0.1,0.2,0.3……0.8,0.9,1,一步一隅地实现。科技落地、产业升级是一条漫长之路,此时此刻,市场需要的是耐心,行业需要的是时间。中国人把武术称作功夫,功夫其实就是时间。世间万物都是时间的函数,它的神奇在于,时间拉的越长,你现在看上去越不可能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欢迎大家关注“甲子光年”的微信公众号,和我们一起,细数未来如何发生。谢谢大家!END.编辑于 2018-03-05 12:50决断力演讲​赞同 46​​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张一甲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一甲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语言

语言链接位于页面顶部,标题的另一侧。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参考

开关目录

张一甲

添加语言

添加链接

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一甲(?—?),字菉君[1],云南临安府石屏州籍贵州贵阳府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崇祯九年(1636年)云南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二甲二名,吏部观政,本年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历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崇祯十七年冬,佥事张一甲言张献忠自夔门入忠、万,北则李自成逼汉中,广元、昭化以南已降贼;巴、通之际,又为诸贼所掠。

南明永历十一年,授太仆寺卿,督学四川。后事不详。

参考[编辑]

^ 《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张一甲,曾祖云䎙;祖汝桥,恩荣冠带;父煜然,岁荐,见任分宜县教谕。菉君,诗五房,丙午年八月二十四日生,石屏州籍贵州贵阳府人,丙子六名,会试一百三十三名,二甲二名。吏部观政,本年授礼部仪制司主事。

《明清贵州七百进士》,厐思纯,贵州人民出版社,ISBN 7221069026

这是一篇关于明朝人物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查论编

查论编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殿试金榜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魏藻德 - 葛世振 - 高尔俨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57名蔡肱明 - 张一甲 - 马鸣 - 董国祥 - 田有年 - 王则尧 - 陈 亨 - 方文耀 - 颜 浑 - 韩 祥张嶙然 - 葛奇祚 - 林日光 - 吴方思 - 张 经 - 吕 阳 - 陈 纁 - 卢若腾 - 唐 煜 - 周正儒张朝 - 陈羽白 - 陈纯德 - 李如璧 - 孙一脉 - 魏景琦 - 姚宗衡 - 胡周鼒 - 宣国柱 - 赵玉森冯垣登 - 钱志驺 - 邹式金 - 刘 瑄 - 严似祖 - 吴邦臣 - 黄云师 - 张鸣骏 - 徐律时 - 金 堡周 星 - 卢世扬 - 丁时魁 - 杨汝良 - 张若仲 - 谢禧昌 - 杨 球 - 钱喜起 - 王华玉 - 徐 芳姚序之 - 季之骏 - 路朝阳 - 方以智 - 郭文祥 - 任弘震 - 冯士骅 - --- - ---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236名杨琼芳 - 张 濩 - 丁胤甲 - 陈世杰 - 游有伦 - 张潜夫 - 李荐佳 - 王绍美 - 郑问玄 - 梁玉蕤鲍文弘 - 沈光裕 - 黄廷才 - 吴晋锡 - 黄锡衮 - 吴孳昌 - 吴永孚 - 汤来贺 - 李赞明 - 陈达情傅上瑞 - 朱祚增 - 宋 璜 - 李自重 - 孙昌祖 - 季秋实 - 余国祯 - 段燿然 - 金 和 - 刘濬源朱朝瑛 - 刘令尹 - 夏时泰 - 朱统鉟 - 辛广恩 - 叶承光 - 崔允升 - 王臣缙 - 李用质 - 洪明伟陈相才 - 廖履亨 - 郝芳声 - 蔡承瑚 - 张士楚 - 金 溁 - 胡 琏 - 吴景亶 - 张正学 - 赵继鼎梁以樟 - 李 松 - 单 恂 - 张 耿 - 胡士瑾 - 李 蕃 - 许 宸 - 吴韩起 - 王 锡 - 刘尧珍章 积 - 徐名琦 - 黄大鹏 - 王廷抡 - 顾其言 - 杨 暄 - 叶翼云 - 高承埏 - 李向中 - 石莹玉洪梦栋 - 王廷瓒 - 左廷皋 - 刘有澜 - 张吉士 - 陈 轼 - 周世臣 - 史 标 - 吴从义 - 李令皙陈台孙 - 任伟业 - 胡丹诏 - 冯洪孜 - 马云龙 - 周命世 - 王三俊 - 李际明 - 任孔当 - 潘登贵吕兆龙 - 陈世濬 - 韩日将 - 高弘基 - 孙自一 - 丁泰运 - 祁熊佳 - 沈应旦 - 何 平 - 李光熙朱应选 - 俎如兰 - 连 璧 - 荆世爵 - 钱世贵 - 杨其廉 - 卢鸣玉 - 孔尚则 - 刘大启 - 沈以曦梁应奇 - 洪垣星 - 朱在䤝 - 毛祈蕃 - 曹 广 - 张 宜 - 李天笃 - 郜献珂 - 邹 璘 - 朱朝㙓林明顺 - 尹 任 - 张可选 - 李可植 - 郭启宸 - 杜渭阳 - 马之瑛 - 周亮工 - 杨 杰 - 王㞳生翟 翼 - 徐鹏起 - 李在公 - 刘中藻 - 骆 寯 - 林翰冲 - 卢兆熊 - 李 耿 - 熊华国 - 王 健刘以修 - 姚孙棐 - 刘明孝 - 宋东璧 - 张凤翼 - 张际熙 - 许曰可 - 陆一鹏 - 沈 捷 - 孙廷陈君诰 - 陆 培 - 来集之 - 俞可弘 - 杨宗简 - 来 仪 - 董来思 - 龚懋熙 - 马兆煃 - 汤 暄陈三接 - 吴 第 - 郑 瑜 - 王起峩 - 孟明辅 - 彭三益 - 李际期 - 黄鹤仙 - 朱茂暻 - 沈云祚宗麟祥 - 刘世芳 - 王大捷 - 林时对 - 王于曜 - 张士璠 - 毛协恭 - 万日吉 - 罗 策 - 魏令望傅鼎铨 - 冯士标 - 沈中柱 - 王家楫 - 彭而述 - 赵开成 - 杨希震 - 王台明 - 李 绮 - 杨种圻邵秉节 - 桑 芸 - 宋 䨜 - 林 慎 - 孙景昌 - 王先甲 - 谢良瑾 - 陈显际 - 吕翕如 - 孙凤毛周 兰 - 曾高捷 - 李朝芳 - 张国枢 - 罗其鼎 - 刘定勋 - 魏名大 - 于华玉 - 杨鹏翼 - 刘鸿嘉姜 受 - 张延祚 - 张之奇 - 赵 翀 - 叶仕魁 - 马及时 - 李日成 - 张利民 - 沈兆昌 - 周 吉王丕修 - 张 翼 - 黄葵日 - 柯 载 - 张鼎淐 - 姜 垓 - 许作梅 - 辜胤奇 - 刘延禟 - 郭贞一刘芳远 - 赵进美 - 沈宸荃 - 李森先 - 杨乔然 - 王云声 - --- - --- - --- - ---前一科:崇祯十年丁丑科 · 后一科:崇祯十六年癸未科同科进士:崇祯十三年庚辰武科 · 同科出身: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赐特用出身 · 同科副榜:崇祯十三年庚辰科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张一甲&oldid=80667468”

分类:​生年不详卒年不详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崇祯九年丙子科云南乡试举人明朝礼部主事石屏人南明太仆寺卿张姓隐藏分类:​全部小作品明朝人物小作品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13:03。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

张一甲:2021中国数字经济50条判断 | 甲子引力大会 - 知乎

张一甲:2021中国数字经济50条判断 | 甲子引力大会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张一甲:2021中国数字经济50条判断 | 甲子引力大会甲子光年甲子光年,细数未来如何发生甲子光年创始人兼CEO 张一甲2021年12月4日,2021「甲子引力」大会于北京召开。开幕式上,甲子光年创始人兼CEO张一甲(甲小姐)带来了时长90分钟的《行至水深处:2021中国数字经济50条判断》主题报告。张一甲回顾了消费互联网作为一个时代的落幕和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时代的开启,结合甲子光年智库团队对超过2000家企业的数据实勘调研、对行业发展生态的多维度观察,以及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反思,用50条犀利判断洞察了数字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以下为报告演讲文字实录:1.开场2021关键词大家好!欢迎来到2021甲子引力大会。这是甲子引力第一次线上举办,很遗憾不能见面,但对未来的共同关注,让我们仍然同处一个时空2021年已经进入倒计时。屏幕上是这一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高频词。这是整体情绪悲观大于乐观的一年。如果说2020年的“难”是一座突如其来的断崖,2021年的“难”就是一场漫长的谷底爬坡。当疫情常态化后,“难”也将成为一种常态。这更需要我们对未来做出清晰的考量。不要低估中国的坚决今年最大的新闻是什么?就是政策新闻。这里,我们罗列了今年一系列核心政策——密度很大、力度很强。无论是对垄断者、数据安全问题者、教培等行业的处罚,还是对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持,国家出手一剑快过一剑,而政策的指向是非常鲜明的。一打一推间,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已经走在明确的大时代转折的道路上,不要低估中国的坚决。捷径消亡,破旧立新捷径消亡,破旧立新,是今年千行百业的共同底色。有一件新事物,已经深入我们的血液里——字面意思的“深入血液里”,这就是新冠疫苗。今年1月1日,中国首批新冠疫苗开始接种,目前已经接种超过24亿剂次。疫苗让免疫系统提前预见病毒的样子,做好准备,从而遇到真病毒时能更快反应;同理,如果我们能从变局中洞悉规律和趋势,提前预见问题,我们就能更从容地应对,就好像为自己建立了疫苗免疫系统一样。我们要迎对下一个时代的变化,就要从上一个时代的复盘和反思说起。一个时代的落幕:消费互联网,雨打风吹去2021年,互联网股价大幅回撤2021年,中国互联网巨头经历了一次集体暴跌洗礼,股价纷纷大幅回撤。2021年,互联网用户时长封顶为什么呢?除了反垄断等政策影响,一个客观事实是:互联网正在进入增长停滞阶段。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了人口总数,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中国移动互联网人数增长和人均上网时长增长都在逐渐停滞,大家使用手机的时间封顶在了每日6小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线上所有产品都在争夺这6小时,所有APP都是竞争对手,都是存量竞争,企业普遍陷入流量饥渴,这是互联网神话开始消亡的最根本内因。2021年,互联网大佬集体缺位另一个视角,是互联网时代的掌舵者们。2021年7月,福布斯中国发布了2021中国最佳CEO榜,榜单排名有些出人意料——互联网大佬集体缺席。小米集团雷军、海康威视胡扬忠和比亚迪王传福名列前三甲,而阿里、腾讯、美团等多家去年入选的互联网巨头却跌出了前50。相比去年,榜单上的互联网企业少了,更多是制造业企业的身影。福布斯中国对此评价:“中国互联网行业生态剧变、品牌裹挟资本的野蛮生长的时代或将终结。”我的好朋友梁宁在博客里写:“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个沉甸甸的、永久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的时代可能到了一个段落,到了一个分水岭。这个过程中的很多东西其实我们都还来不及真正的认识它和理解它,就又可能被裹胁着到另外一个时代去了。”互联网需要反思的是什么?1994年中国接入全球互联网,2016年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需要肯定的是,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我们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那么,互联网的问题究竟是怎么出现的?过去十年,互联网存在一个百试不爽的“发展规律”:“烧钱→整合→收税”。第一阶段:任何细分市场初始阶段,总有一大群人冲进去试水,拼命烧钱,尽快把市场烧热;第二阶段:烧得差不多了、市场天花板出现了,头部公司会主导一轮合并,落后者也会把自己卖掉;第三阶段:当细分市场内只剩下寥寥几个巨头,自由竞争的时代就结束了,就可以开始“收税”了。幸存者不仅可以把烧的钱全赚回来,还会谋求更高的超额收益。久而久之,互联网留下了几个突出存在的问题:(1)过快转移:互联网让制造业尚未充分发展就开始“横向转移”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水岭。在2008年之前,中国互联网仍以线上业务为主,主要是游戏和广告。2008年之后,阿里和京东迅速扩张,电商平台崛起,打通了线下和线上。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打击后,持续走高的地价和房价,挤压了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中低端制造业逐渐丧失了向中高端转型的机遇,最终转向电商,以规模求生存。而伴随流量越来越贵,互联网又逐渐成为强势渠道时,商家的利润率更越来越低。所以,中国的互联网在大量赞誉声中“弯道超车”时,制造业尚未达到顶峰就开启服务业转向。这种转移,是一种“横向转移”——从过去二十年的“低端制造业”到后来的“低端服务业”,带来了一种产业结构“升级”的幻觉。但这不是真正的升级,看似花样翻新,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2)吸附效应:互联网像洪水猛兽一样吞噬着原本应该属于实体行业的人才和资金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对实体行业的人才和资金的吸附效应。如今,因为快速造富效应,互联网从制造业抢人,人才宁送外卖不进工厂,工厂普遍抱怨“用工荒”。互联网企业摧毁了大量传统产业中有价值的岗位,提供的却是低质量的替代。原来实体生意中的小老板们去送快递或者开滴滴了,中小型制造企业则更难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互联网比制造业更能吸引资本。众所周知,制造业投资长,回收慢,互联网业态新,回报快,挤压了制造业的融资空间。(3)屠龙少年变成巨龙:基础设施私有化,“收租逻辑”,以垄断造成公平问题等久而久之,强大起来的互联网也形成了其他问题:垄断:一旦垄断,就提高广告费和上架费,以至于一些小公司把货物上网上架的成本比在线下商店还高。隐私问题:采集客户和老百姓的信息,侵犯隐私。社会隐形成本:互联网企业使用了大量社会资源,比如大量没有足够社会保障的“临时工”,这些隐形成本需要全社会承担。引导过度消费:算法无孔不入的推荐,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打擦边球,扩大流量,各种购物节诱导用户过度消费。互联网杀熟: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价格不同。内卷: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后,大厂开始出现996、007式的内卷,影响了一代人的工作状态和心态。所以,之所以政策要对互联网进行限制,不是要否定其成果,而是为了保持经济的活力,和后来者发展创新的权利。今天,消费互联网已经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使命,是时候进入新的页面了。这需要我们向巨大的历史惯性告别——我们习惯了互联网这趟快车,以至于忘了周边广袤的田野,不是没有机会了,只是机会在深处。那么,新的机会是什么?疫情和国际局势让我们明白:完备的实体经济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中国接下来要走的路,就是实体经济,但又不是过去那种依赖人口红利的实体经济模式。因此,未来的路也就出现在脚下了。一个时代的开启:走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时代我们正在开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大融合的时代,这是由多维度的宏观背景决定的。人口:老龄化让数字经济成为大势所趋今年5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我们可以看到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年龄人口,即15-59岁的比例比2010年降低了6.79%;而65岁以上人口占比却持续上升。前两天看到一个热搜,说北京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也就是,老龄化人口将超过30%。人口老龄化,从供给端意味着劳动力减少,从需求端意味着越来越多老年人需要照顾。这对数字经济提出了需求:一方面,技术可以逐步替代一些劳动力,另一方面,相关技术比如远程医疗、交通进步等可以帮助养老。所以老龄化让数字经济成为大势所趋。政策:明确的政策导向指明方向从政策看,信号非常明确。“数字经济”四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数字化”在十四五规划里提及了六次。相关政策已经进入各级政府的政策体系中,也成为了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手。北交所:继续资本市场的科创革命今年一大焦点是北交所。北交所定位于服务“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上市企业会更小、更早、更新。这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上市门槛。这也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格局——上交所辐射长三角地区,深交所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家交易所,北交所将给京津冀甚至北方经济带来更大发展机遇。资本:用脚投票硬科技从2021年的融资数据看,硬科技已经成为资本明显的朝向。从融资事件和金额看,排在最前面的是企业服务、生产制造、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汽车交通等领域。资本在用脚投票。而从最头部机构红杉和高瓴的动作看,布局也很集中,医疗健康、企业服务、生产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成为他们出手最多的方向。成长速度:新一代科技企业快速崛起,已成独角兽主力军根据CB Insights最新数据,中国一共有独角兽企业168家,排名全球第二。而科技企业数量已经占我们独角兽整体数量的84%。新一代科技企业家作为中国经济的“新贵”阶层,正在快速崛起。技术环境:研发投入得到空前重视,从需求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从技术发展成熟度来看,我们调研发现,在网络设施、数据库、云服务平台等方面,我们的技术成熟度已经和国外先进水平持平;但在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工业软件等领域,我们和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可见,中国数字经济相关技术发展水平并不均衡,要更有针对性地投入。过去,中外科技市场逻辑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是需求驱动型,欧美是技术驱动型。需求驱动型是先有应用需求,进而推动厂商开发产品,若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再进行技术攻关;技术驱动型则正好相反,企业会先研发先进技术,然后开发产品,再培育市场,最终得到应用。在国际竞争和“卡脖子”问题下,未来中国将会加大主动研发,从“需求驱动型”向着“技术驱动型”市场转变。从真金白银上,能看出中国对研发越来越重视。根据美国期刊报告: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创新投入,而中国是2020年唯一研发投入正增长的经济体,同比增长10.3%。后疫时代:数字化已成深刻共识,数字化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所有的背景条件中,最难建立的是共识,而疫情让数字化的共识在巨大的推力中形成。去年大会我们谈到,疫情,让企业云与数字化的进程平均加速了6年。疫情划开了一道分水岭,数字化程度不同的企业冰火两重天:根据埃森哲报告,从财务上看,数字化转型领军企业的优势十分明显——疫情前后,与其他企业营收增速的差距从1.4倍扩大至3.7倍。疫情前已经数字化的企业 ,疫情来临时能持续扩大优势,而其他企业则遭遇“亡羊补牢”的痛苦。疫情让我们意识到,数字化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数字化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根据红杉资本报告,95%的受访企业已经开始数字化实践。要素禀赋理论:发展数字经济并非主观臆想,是客观要素决定的,是实然之路,也是应然之路刚才说的是宏观背景的实然方面,现在我们说一说应然方面。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当下的路径选择。要素禀赋,是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总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禀赋理论指: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出口,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并出口,这会形成“比较优势”,更有竞争力。所以,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要素禀赋决定的——当要素禀赋升级,产业也随之升级。中国的要素禀赋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迭代,从劳动力禀赋,到资本禀赋,再到今天的数字禀赋。此时此刻,我国在数字方面的积累全球领先,数字经济契合了中国数据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发展数字经济,是理性客观的选择,是未来中国的实然之路,也是应然之路。2.点题现在,让我们进入大会的主题。2021年的大会主题,我们讨论了很久,最终定为「行至水深处」。为什么呢?从全局看,数字化正在整体进入产业深水区:数字经济等于“新经济”+“旧经济的新空间”,后者是数字经济更大的增长动力。从需求侧看,数字化的落脚点正在下沉,数字化转型进入下一站:数字化的“吃水”正在变深。我们演讲的后半部分,会有数据实勘,来体现为什么数字化转型正在下沉。从供给侧看,此时此刻,科技创新更需要“躬身入局、深水笃行”的定力和恒心:互联网流牛奶和蜜的时代结束了。数字化的落点步入产业更深处,创新者接受考验的链条更长、维度更多,既面临产业内生的复杂性,又面临技术突破的艰难性。让人欣喜的是,过去一年,甲子光年在调研中看到了一幕幕这样的剪影:博士等高阶科研人员开始离开大厂,走入工厂、矿场、农场,挽起袖子、弄脏双手,深入产业深处。他们说的一些话,比如“去现场摸摸灰尘”,“吃过的土,就是我们的竞争壁垒”,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注脚。从“短平快”走向“慢深重”,从“傻大笨粗”走向“专精特新”——“水大鱼大”的时代结束了,“深海取珍珠”的时代到来了。行至水深处,只有躬身入局、笃行不怠者方能有所突破。3.数字经济定义及概述下面,我们谈一谈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数字经济可以简单划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指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新产业,例如互联网、信息通讯业、软件服务业等,是“新的经济”;产业数字化,指产业原本就存在,利用数字技术降本增效、转型再造,是“旧经济的新空间”。数字经济发展历程伴随网络水平、数据量级、代表性技术的迭代,数字经济不断升级,从电子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直到今天的数字时代,并正在走向数智时代。接下来,伴随量子计算等技术的成熟,数字经济将开启更大的想象力。数字经济价值链从产业价值链角度看,数字经济有8大环节,关键环节包括上游的底层硬件、基础设施,中游的基础软件、平台软件,下游的企业应用、解决方案,支持环节包括安全和科技服务。八大环节环环相扣,涉及众多细分技术。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和结构从市场结构看,数字产业化部分,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按照甲子光年测算,数字产业化目前市场规模已经接近9万亿,其中占比超过一半的是数字产品制造业,而数字技术应用业的比例将持续提升;如果算上产业数字化部分,数字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4.50条判断4.1 数字产业化:技术飞入深处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判断部分,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数字产业化部分。判断01:从封闭到开放:巨头互联互通,互联网告别“圈地征税”和“唯流量论”第一个判断是互联网,今年最大的变量,是“互联互通”。过去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可以说是一段“不互联简史”。从2008年淘宝屏蔽百度爬虫,到字节和腾讯连绵不断的诉讼战,互联网“筑墙”十三年,纷争从未停歇。这一切,源于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徙。APP时代,互联网被分成了一个个“流量抽屉”,企业纷纷打造“围墙花园”,屏蔽外链,圈地征税,信息孤岛效应也越来越严重。这个“不互联简史”要在今年结束了。9月9日下午,工信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要求各互联网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处置——这项政策,哪怕放眼全球,都是走在最前面的。“拆墙”意味着什么?对巨头:互联互通是为了反流量垄断,巨头“坐收流量红利”的经济模式即将终结。对中小企业:之前中小企业很惨——你在腾讯的粉丝,不能转化为淘宝的买家,你在抖音的流量,不能转化为腾讯的用户。互联互通让中小企业减少站队难题,节省成本。对用户:平台间的隔离影响用户体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互联互通可以提升用户的信息使用效率。对整个生态: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行业“内卷”,开发者一次开发、多平台运行,整体降低中国流量成本和交易成本。整改的目标是什么?在未来,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因为封闭而享受超高的广告收入;没有一个卖家,需要因为封闭而支付超额的广告费用;互联网平台将从流量垄断竞争转向以技术创新、优质服务来竞争。判断02:数智融合时代到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从互不统属走向深度融合下一个判断是数智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已经很久,早期AI和数据库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二者并没有太多交集。随着数据不断增多,大家意识到,为了真正发挥数据的价值,必须和人工智能融合。企业逐渐将所有数据整合到一起,以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挖掘和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技术发展的过程,就是它们相向而行的过程。判断03:硬件厂商软件化,软件厂商云端化下一个判断,是硬件厂商软件化,软件厂商云端化。甲子光年调研发现,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越来越多硬件厂商开始提供与硬件匹配的软件产品,提供“软硬一体化”产品的厂商已经占硬件厂商比例的8%。而软件厂商中,已有高达87%的软件厂商可以支持云端部署,在企业应用软件、平台、基础软件等部分领域,产品云化程度已经超过九成,而涉云率只会越来越高。判断04:开源:软件吞噬一切,开源吞噬软件下一个判断关于开源。今年,开源格外醒目。今年3月,“十四五”规划首次把开源纳入顶层设计,这两年,开源也格外受资本偏爱。不开源的软件,最终是没法和开源软件竞争的。开源的优势是什么?1.人才吸附能力:得开发者得天下。作为新型软件生产协作模式,开源更能调动社会化资源。2.产品迭代能力:开源平台上往往有成千上万不计报酬的开发者,迭代效率和产品能力一定会超过闭源产品。3.商业模式想象力:开源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个人的传播形成流量,再转化为企业侧商业行为。因此,开源项目比一般to B项目更具商业想象力。4.网络效应和壁垒:当一个软件适用的潜在场景越多,通用性越好,使用者越多,贡献者越多,软件质量越好。一旦形成这样的网络效应与正反馈闭环,开源软件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据GitHub统计,2020年新增了1600万开发者用户,预计2025年开发者用户数将达到1亿,而中国开发者数量及贡献度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快,预测到2030年,中国开发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群体。所以,软件将迎来“以开源为重要的生产发布模式”的时代,可以说——软件定义未来世界,开源引领软件未来。判断05:隐私计算开启数据协同新范式:守护数据价值,实现“可用不可见”刚才我们谈开放、开源,意味着数据间的协作将越来越多,但与之而来,隐私安全问题就必须要解决。既要让大数据创造价值,又要把个人隐私“锁”得严严实实,这是个需要技术来回答的问题。其中一个答案,就是“隐私计算”。今年,隐私计算非常火,涌现了非常多融资案例。为什么呢?相比传统的数据协作方式,隐私计算开辟了一种全新模式: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就像小蜜蜂采蜜一样,原数据都在本地,算法像小蜜蜂一样去处理数据。隐私计算也意味着我们数据协同范式的升级——从1.0的数据包时代,到2.0的明文API接口时代,进入今天3.0的隐私计算时代。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个体基因数据是非常隐私的,如何安全地使用它来进行医学分析呢?有一家企业叫锘崴科技,他们的锘崴信NovaVita平台,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真正基于隐私保护计算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肠道微生态分析、基因溯源等一系列医学大数据研究。在整个数据共享过程中,从始至终地对患者信息进行保护。判断06:算力时代开启:算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指标与重中之重接下来我们谈谈算力。算力又称计算力,代表着对数字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弱。为什么算力值得关注?因为我们正面临一个严重的供需差。我们正处于一个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据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180ZB。这个数字有多可怕?如果把它们全部存在DVD中,这些光盘叠起来可以绕地球222圈。而挑战是,近10年来,全球算力的增长,明显滞后于数据的增长。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训练所用的模型复杂度和所需计算量也正在呈指数增长,也远远超过算力的增速。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世界,没有算力,就像没有电。因此,新计算产业,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重中之重。计算力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判断07:芯片:缺芯潮+主场景切换,为弯道超车提供机会刚才说了算力,接下来说说芯片。2021年,全球面临严重的“缺芯”困境,芯片价格不断上涨,还是买不到。为什么呢?从需求端看:(1)疫情带来线上化需求,各种电子产品需求猛增;(2)随着大量科技龙头加入造车行列,全球车用芯片需求已快于整车销量增速;(3)数据传输量大幅度增加,对数据中心有了更多需求……等等这些,都对芯片提出了更多需求。而从供给端看:疫情让不少芯片供应商受到冲击,加上对需求爆发预期不足,芯片供应跟不上市场需求。在芯片行业,目前缺的不是订单,而是交付能力。我听一位创业的朋友开玩笑,说今年如果不搞主业,而是去倒卖芯片,可能会赚更多钱,做主业反而因为芯片缺货、涨价而压力很大。原本芯片就很重要,在当下缺芯潮中,芯片就更是国家的当务之急。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仅仅为15.9%,而国家提出2025年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从15%到70%,要弥补一个巨大的鸿沟,可以实现吗?我们还是有信心的。芯片产业,中国过去二十年里花费了多少亿想弯道超车,没成功,为什么?因为过去二十年芯片产业是个“直道”,就是以英特尔和AMD为代表的X86架构的CPU,整个生态健全了,插不进去。而今天,计算发生的场景正在转移。原来的场景是PC,Windows,今天的场景是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原来的场景中,我们没有发育的机会,而在新生态中,有很多新场景可以发育,尤其专用芯片在家居、车载等智能终端的需求正逐年扩大,这种场景化、碎片化需求为AI芯片公司提供了机会。大格局的转变,才有机会超车。从产业图谱里可以看到,中国芯片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有非常多优秀的企业正在参与这场未来舞台的角逐。判断08:低代码:弥合IT供需鸿沟,推进技术平民化今年,还有一个赛道热了起来,就是低代码。低代码开发平台,指那些无需编码或少量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工具,将开发时间成倍缩短,从而降本增效、灵活迭代。为什么低代码火了?一方面,疫情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前,另一方面,数字化的供给跟不上需求。Gartner曾预言,到了2021年,市场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五倍于IT公司的产能。但研究表明,专业IT人员只能够满足企业6%的IT需求——这是明显的供需矛盾。低代码的发展,正在逐渐解决这个问题。Gartner预测,2024年超过65%的应用程序开发将通过低代码方式完成;75%的大型企业将用至少四种低代码开发工具。判断09:人工智能:上市只是“开始的结束”,头部企业发力“大模型”接下来我们说说人工智能。今年,人工智能行业最大的新闻,就是头部企业的上市。但这些上市过程一波三折,透露着很多艰难。光环褪去,行业已经形成共识:AI做不了颠覆式创新,还是要走产业+AI的路。上市是面子,业绩才是里子。以“CV四小龙”为例,从财报看,虽发展多年,但收入结构方面,to G业务仍是营收主力。而在其他场景中,AI商业化的确并不乐观。比如医疗AI的溃败:人们曾经对AI医疗抱有极大希望,巨头纷纷重金入局,但2021年,医疗AI遇到很多挫折:依图把医疗板块卖给深睿医疗,IBM被曝将出售IBM Watson Health,而谷歌将关闭其医疗健康项目Google Health。在其他场景中,也有同样的难题。AI商业化为什么难?上有芯片等高利润、标准化产品提供商,下有掌握场景、议价权强势的客户和合作伙伴,AI公司在中间,人力成本昂贵、项目交付辛苦、议价权却不高,很容易做成“大外包”——商业模式始终是AI的困局。那么,AI公司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头部AI公司最喜欢的是这样的机会:有难度、难度大、但是能做到,而且标准化程度较高。而现实是:往往要么过难无法做到,要么难度没有高到只有头部AI公司才能做到,要么需要定制开发。AI要跑通商业模式,必须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地带——“大模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火起来的。我们今年看到,头部AI公司陆续推出大模型、大装置。大模型动辄千亿万亿的参数量,让大部分公司望而却步,成为了头部AI企业的专属。大模型,是集成更多能力、更强算力的通用性模型,是为了让开发者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开发成本,提升长尾场景开发效率而诞生的。期待大模型能带领AI在商业模式方面真正打开局面。判断10:人工智能:造血能力成为比拼关键当然,在营收方面,已经有部分人工智能公司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21年3月至10月,甲子光年调研了148家人工智能企业,41%的人工智能企业过去一年的收入规模已经超过5000万元,而营收过10亿元的企业占比12%。可见,已有部分人工智能企业在造血能力方面找到了门路。举个例子,影谱科技是一家在数字商业领域深耕的企业,他们一方面以工程化的服务(标准化和可复用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大规模复制;另一方面,其延伸出的由用户/客户主导的“反向定制”(根据客户需求去创造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了“业务转身”新思路。因此产品很快在新零售、电商、品牌制造等数字商业领域铺开。判断11:5G+XR时代开启“连接的升维”,人类交互从“认知”提升到“感知”下一个判断是关于5G和XR。人类文明的进展,就是信息交互方式的进展。如果说4G是“人和人”的交流,那5G就变成了“人、机、物”都要通信。5G+XR,将为人类思维表达带来高维度的释放,将人类的“连接方式”升维,从“连接信息”变成可以“连接行为”,从“交互认知”变成可以“交互感知”。例如互联网教育。现在远端上课和现场教学还不能比,理想的教学需要多点互动,除了传送数字、文字外,可以实现音乐、体育的教学;现在互联网医疗基本是远程会诊,看一看、给一给建议,未来,真正的远端医疗,医生可以远程给病人做手术……这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基于三维空间的新语言系统,大幅提升社会的运转效率。判断12:云原生升级软件开发方式,无服务器或成下一代应用架构接下来我们看看云原生。商业讲究“唯快不破”,用户对于功能的迭代更新、运行效率、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软件开发方式面临挑战,于是,云原生走到了台前。与其说云原生是一门技术,不如说云原生一套技术方法体系——开发、部署、维护、架构,都彻底基于云技术而迭代,可以让企业快速部署新业务,具备更好的弹性。目前,云原生的投入越来越多,已经有9%的用户的云原生相关投入占IT投入的一半以上。目前云原生多采用微服务架构,随着技术愈加成熟,无服务器将成为微服务之后的新技术,它是比微服务更小的结构,能够有效降低运维成本。判断13:RPA:开启高重复性工作的“外挂”,却要提防陷入低价内卷刚才说到“唯快不破”,另一项技术值得关注,就是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今年国内RPA融资事件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各大研究机构都给出了RPA高速增长的判断:Forrester预测,2021年,每4个信息工作者中就有一个会从RPA中获得帮助;Gartner预测,到2024年,近50%的RPA应用将来自IT部门之外。RPA是自动化机器人,只要预先设计好规则,RPA就可以模拟人工,进行复制、粘贴、点击、输入等行为,完成大量“规则较为固定、重复性较高、附加值较低”的事情。比如玩游戏的小伙伴,为了不被电脑踢掉,要隔几秒动一下。有人不想守在电脑前,就使用了点鼠标的“外挂”,这种“外挂”就是RPA的一种。“外挂”有多大作用呢?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员工平均每月要花60小时来完成那些本可以被自动化的任务,归档文件、录入数据、制作报表,不断Ctrl+C、Ctrl+V,而RPA完全可以解决这些工作。在多个行业中,大约有70%的高重复性工作都可由RPA来自动完成。以上是RPA乐观的一面,但值得警惕的是,这个行业已经开始陷入低价内卷。在甲子光年今年的报道《RPA爆火这两年:AI乎?非AI乎?| 甲子光年》中,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局面:某银行一个20万左右的RPA订单竞标中,有将近20家厂商参与。在为期两周的选型测试阶段,这些厂商的工程师们入驻银行,每天紧密联系银行人员、加班加点梳理业务流程。两周后,一家报价1万元的头部厂商中标。另有一家银行向市场招投标,预算130万,要求RPA厂商配备5名工程师、在现场入驻6个月实施。有厂商拿出一副不要钱的架势,竞标时报价11万。一位被访者告诉甲子光年:“在北上广深这些主战场,随便一个十几万的订单,都有15家以上厂商在竞价。”RPA的低进入门槛,是价格战刺刀见血的根源。如同“囚徒困境”,厂商被搞得苦不堪言。所以,落地两年,RPA行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最终的较量一定不应该是价格,而是能否真正解决客户痛点, 从价格优势走向价值优势。判断14:机器人:“打群架”是必经之路接下来说说机器人。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和疫情影响,机器人成为热门领域,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以前机器人生态圈里大家更多是竞争关系,但近两年,大家的联合越来越多,不管是机械臂与AGV厂商,还是机器人和MES系统,或者是标准化产品与集成商之间的联合,“打群架”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是复杂的,很多应用问题不是单点技能可以解决的,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企业有各自擅长的部分,整合服务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所以,单打独斗的时代结束了,结盟制胜的时代到来了。判断15:数据安全:一场不能输的战争,攻克流动数据安全是关键今年,数据安全无疑是一大热门话题。6月《数据安全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数据安全立法保护的空白;7月闹得沸沸扬扬的滴滴事件,也暴露了数据安全风险的威胁。各国法律对数据安全有不同倾向性:美国的法律倾向是国家安全与企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欧盟的天平明显偏向于个人隐私保护,GDPR的严厉程度几乎超过世界上任何一部法律;在中国,数据安全也已经上升到国家主权的高度,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数据安全治理,不能靠单一产品,而需要一个覆盖数据全部生命周期和使用场景的数据安全体系。现有数据安全技术多是聚焦于静止状态和使用状态,未来数据会大量处于流动状态,流动状态下的数据安全技术迫切需要突破与发展。4.2 产业数字化:千行百业向上突围接下来,我们看看产业数字化,看看千行百业是如何向上突围的。判断16:组织形态:向打破边界、在线协同作战的平台型组织变革首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最好的组织形态?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基本是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组织边界清晰,领导权力集中,命令纵向层层传递,强调部门岗位专业分工。这导致部门墙和数据孤岛,决策执行效率低,市场反应速度慢。数字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带来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对组织形态提出了新要求。组织机制逐渐从过去的集权管控走向授权赋能,从单一决策中心走向多元化决策中心,由管理层的经验决策走向基于大数据的决策,企业逐渐改变金字塔式科层制组织结构,走向扁平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平台型组织。这也涌现了一些赋能“协作”的企业。比如致远互联董事长徐石向甲子光年表示,致远互联希望成为一个“使能者”,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让企业可以自生长自己的能力,通过COP(协同运营平台)找到其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和方法。这几年,他们利用致远协同运营平台(COP)为鱼跃医疗打造了协同在线、业务在线和生态在线的新型组织结构,在大健康产业环境下,创生了超越传统集团化组织形态的更高级形态,促使企业端整个交付体系与用户的需求场景实现更高密度的耦合,从而营造出更强更持续的竞争力。判断17:商业触点改变:从“物以类聚”到“人以群分”刚才说了组织的改变,同样改变的,是商业的触点和入口。今年的双十一,相比往年安静许多。这并不意外,因为电商的主导者正从原来的「物以类聚」的平台,转变为「人以群分」的社区,社群成为商业的重要触点和入口,社群经济正在崛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社群属性在不断迭代:农业时代,社群是先天属性,半径很小。人们的社群关系比较简单,同胞、同族、同乡、同学、同事、同伴等,社群关系迭代得很慢。工业时代,社群是物理属性,半径放大。伴随交通的发达,人们的连接范围得到了放大,社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是“算术级数”的。数字时代,社群是精神属性,没有边界。互联网让信息传递和连接关系变得极容易,我们有了更多基于“认知认同”而非“共同经历”的社群。兴趣小组、红包群、宝妈群……社群数量增速变成了“几何级数”的——这使得“人以群分”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快速迭代的分类体系,给了商家更多机会和挑战。判断18:新零售范式已来:个体为王,消费唯心接下来说说新零售。消费者永远越来越挑剔。BCG研究表明,消费者平均每个购买行为有3个激发点及4次搜索比较行为。所以,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以个体体验为中心的零售形态,从“唯物”走向“唯心”;商业也在快速迭代,从“产品为王”,走向“流量为王”,再走向今天的“用户为王”;商家竞争也相应升级,从“货”的竞争,进入“场”的拓展,直到今天,竞争主战场变成了“人”的需求,商品和服务正在无限逼近消费者内心需求。事实上,新零售范式的背后是一笔经济账。传统零售当然也想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但问题在于,了解用户的手段过于昂贵,除非是私人飞机、定制跑车等奢侈品;在新零售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让了解消费者的成本急速下降,用户为王才真正成为可能。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中卓有远见地指出:“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未来的生产者将是制造体验的人。”判断19:供应链数字化:从“牛鞭效应”到“短路经济”我们再看看供应链。供应链一直面临一个挑战,就是“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上,需求的微小变化,会从零售商到制造商、供应商逐级放大,这种现象就叫牛鞭效应。举个例子。假定全球消费者对计算机的需求预测轻微增长2%,传递到联想(制造商)时就可能成了5%,传递到英特尔(一级供应商)时则可能是10%,而到了英特尔的设备商(次级供应商)时则可能变为20%。越处于供应链后端,需求变化幅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层级,前端粗放乐观的销售预估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产品滞销现象则越严重。反之亦然。这就像西部牛仔挥舞的牛鞭,手腕轻轻一抖,鞭梢便会大幅抖动。今年芯片供给跟不上,和牛鞭效应也有关系。好在,随着数据智能技术的应用,从销售预测到数据分析,供应链的每个环节正变得更加精准,迟滞效应已极大地缩小,逐渐从“牛鞭效应”走向“短路经济”——一方面,建立跨链条节点的直连,短路掉中间节点,优化交易结构,提升商业效率;另一方面,反转供应链方向,追求C2M,用消费逆向牵引生产变革。C2M如今已经应用到了诸多行业。判断20:供应链结构升级:从供应链1.0走向供应链4.0走向短路经济,意味着供应链结构需要升级。回顾历史,供应链的发展经历了从1.0走向4.0的过程。供应链1.0时代是计划供应链。在产品稀缺的计划经济时代,需求远大于产能,供应链“以产定销”,由国家统一调控,形成生产商主导的直线型供应链。当时风靡一时的“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就是典型的计划供应链的产物。供应链2.0时代是产品供应链。随着市场不断活跃,商品交易更加频繁,承上启下的中间商开始主导交易,不断匹配上下游供需。供应链运作基于“产品”,形成中间商主导的网链型供应链。典型企业有中国烟草等。供应链3.0时代是信息供应链。社会进入了丰饶经济时代,供给开始大于需求,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专卖店、会员店、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大量出现。供应链运作基于“信息”,“以销定产”,同时,由于互联网及物流发展,大量中间商开始被取代。供应链结构呈现由需求驱动的放射状,形成了零售商主导的放射型供应链。典型企业有沃尔玛、永辉超市等。供应链4.0时代是价值供应链。消费升级让需求变得无限多元、快速迭代,这要求生产、零售、物流等环节必须更高效,甚至实时协同起来。于是,云平台开始出现,供应链开始极度整合,数据实现“热备份”,实时上传至云端,在各环节主体间准确发送“指令”,“以需定产”,供应链结构呈现由大数据驱动的、消费者为主导的平台型供应链。典型代表就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此刻,供应链4.0正在各行各业落地。判断21:数据治理进化方向:全局数据拉通,从“事后总结”到“事前管控”去年我们谈到,数据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生产要素。企业要真正发挥这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就要学会“全局数据拉通”,让数据参与生产全流程。原来是“事后总结”,现在要“事前管控”——原来是通过专家经验在最后用数据总结,而现在,要在所有关键触点掌握行为数据,实时参与研发、运营、生产过程中。既然要事前管控,就需要一些必修课:比如建立企业级的数据命名词典、数据标准、校验标准等等,让全局数据不再是固化的“资产”,而是活动性的“生产力”,让“即时的数据=即时的认知=即时的决策”。判断22:高阶人才正从C端走向B端,走出大厂,走向工厂今年有一个核心话题,叫“逃离大厂”。这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2020年,有50万年轻人逃离大厂。2020年初,脉脉调研显示,全国19家互联网头部公司,员工平均年龄是29.6岁,字节跳动和拼多多的员工平均年龄为27岁;不仅大厂平均年龄走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也在降低。2020年底脉脉调研结果显示,互联网职场人的工作幸福感满意度排在倒数第三。那么人才去哪里了呢?甲子光年前阵子写了一篇10w+的文章《年轻人逃离的工厂,正在被博士们看中 |甲子光年》,里面提到:今年春招,传统产业界的应届博士生招聘需求同比增幅达到75.7%。一种工人的两极化流动正在悄然发生:一方面,疫情加剧了工厂的生产压力,年轻人正加速逃离传统工厂;而另一方面,一些名校硕博毕业、拥有多年互联网行业技术沉淀的科技人才则把目光投向工厂、矿山,试图用科技改变老旧的行业。当然,巨头也意识到,人才的流向,就是未来的走向。今年4月,华为悄然成立了一个一级部门——“煤矿军团”,跟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BG等在同一个级别。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4月,华为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了数百人的人员组建,他们将尝试给全国上千座煤矿做数字转型方案。任正非想“让煤炭工人穿着西装上班”。无论是人才的流向,还是华为逼上“煤山”,都佐证了同一个趋势:互联网的好日子结束了,但更大的机会在产业深水区。判断23:消费新势力两极化:Z世代与银发经济,开启“to Z”与“to 老”商业时代近几年,“人口红利”不再,但两个群体却呈现了相对增长。2020年,少儿(0~14岁)和老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从2019年的16.8%和18.1%提升至17.9%和18.7%。这让很多生意模式开始to Z和to 老。Z世代是数字原住民,他们身上聚集了两代人的财富,是很特别的消费一代。数据预测:2035年Z世代整体消费规模将达16万亿元。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是老年群体。数据显示,中国广场舞大妈群体总数在1亿左右——她们往往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并掌握着家庭财政大权,堪称“有钱有闲”。和Z世代不同的是,“银发经济”几乎还是一个没有开发过的蓝海。比如,能不能让老年人坐在椅子上换鞋子?马桶旁边有没有手栏杆?银发经济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判断24:直播+电商时代,10亿用户的信任机制正在被重塑,新品打爆速度加快我们正在进入一个DTC的时代,一个“所见即所得”的时代。消费者的信任机制正在从“传统信任”向“数字化信任”转型。对应供应链升级的4个阶段,消费者的信任机制也经历了四段历程:1.0 小商品时代,信任来源:家门口的熟人(菜市场)2.0 产品时代,信任来源:品牌(可口可乐)3.0 商超时代,信任来源:渠道(沃尔玛)4.0 平台时代,信任来源:点评(淘宝)江淮汽车直播短视频负责人黄开新曾说:“购车用户中,大概有三成是通过直播来了解车子的,直播的整个获客成本相比原来4S店的模式降低了。”这意味着什么?信任的形成速度更快了。人们有了新的信任机制,就不需要依赖来自熟人、品牌或者渠道的保障。于是,新品的“打爆速度”也进一步提升,孵化周期再次缩短。此刻,新品成为驱动线上大盘增长的核心动力。今年天猫618,有140万款新品首次面世,459个新品牌拿下细分行业TOP1。数据表明:2020年,各行业新品成交达到亿级/千万级/百万级(头部新品体量)所需天数相比2019年缩短了20-45天不等;而各行业新品成交达到十万级/万级(高潜新品体量)所需天数相比2019年缩短了10-20天不等。判断25: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售后服务市场成为新增长点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制造业。这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很快:与2020年相比,A股市场2021年前三季度IPO行业占比有了明显变化,制造业新股数量比例明显上升,TMT行业占比明显下降;而今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249家,比去年增加了11家,占了总数量的一半。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制造业整体在向“服务化”转型。为什么制造业需要服务化?产业升级的过程,是能力建设的过程,客户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产品、服务相融合的解决方案——向服务化转型,有利于促进厂商由单纯“卖货”,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系统解决方案转变。看似无形的服务,让客户获得了真正的价值,也提升了厂商的产品价格和品牌黏度。从收入数据看,2017年,中国制造型企业服务性收入不足5%;2019年工信部最新调研显示,47.6%的企业服务性收入超过20%。一些著名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已经超过了50%。这其中,售后服务是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有力支点——26%的销售额产生了46%的利润额。总之,制造业服务化的方向是: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单纯提供产品和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系统解决方案;低附加值→高附加值;低黏性→高粘性;把一款产品尽可能卖给所有人→围绕一小搓人尽可能提供多维度和长周期的服务体验。最根本的转变,就是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转变。判断26:越来越多企业转向以租代售的“即服务”模式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产品即服务、以租代售成为商业模式的趋势。越来越多企业,从传统卖产品的商业模式,转向以订阅为导向,产品+服务+平台的组合商业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客户体验。比如汽车产业链,主机厂纷纷宣布自己不再是汽车制造商,而是出行服务商。另一个典型是苹果。苹果完美展现了如何用“即服务”模式增加盈利能力,和打造革命性的客户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20年,苹果市值的一路增长,和苹果的服务占销售额的比例,是明显的正相关的。这是几组关键数字:5X:采用订阅模式的公司,每赚取一美元收入,就能为企业创造5倍的价值;+24%:全球“即服务”市场正在飞速发展,到了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到24%;$50B:苹果的服务业务预计到2025年可创造500亿美金的利润。所以,“即服务”,应该成为未来所有企业商业模式的努力方向。判断27:产业龙头以数字化带来“身份的跃迁”:从改变自己,到反哺行业在“即服务”模式下,一个趋势是,行业龙头纷纷以服务能力,从“科技输入者”升级为“科技输出者”:他们将自身数字化转型沉淀的能力进行标准化、云化,对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进行赋能,分走原生ICT科技厂商的市场。比如海尔的卡奥斯平台、三一重工树根互联、美的美云数智、富士康的工业富联等,龙头正以数字化服务实现身份的跃迁。判断28:工业互联网:从单点智能走向全局智能接下来看工业智能。过去,因为实施成本和复杂度较高、数据难以打通、生态不够完善等因素限制,工业智能以解决碎片化需求为主。而伴随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生态的逐渐成熟,工业智能正从单点智能快速跃迁到全局智能。在工业4.0相关投资事件中,对工业客户提供全局智能应用工具或解决方案的投资事件比例自2018年以来持续增长,尤其是2021上半年,全局智能企业首次与单点智能企业投资事件数持平,达到了50%。只有全局智能,才能打通产业闭环,真正带我们走向工业互联网。判断29:汽车:新技术驱动产业链话语权重构再看看汽车产业链。今年,当甲子光年参加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发现整车厂是缺乏存在感的。核心席位和出镜主角,是自动驾驶和芯片厂商,整车厂正在逐渐式微。在汽车智能化的时代,自动驾驶和芯片的生产研发优势不掌握在主机厂手里,导致它们的话语权越来越小,甚至很多整车厂逐渐沦为科技公司的“代工厂”。尤其在“缺芯潮”下,芯片厂商腰板足够硬——决定为谁供货、决定供货价格。所以有人说,以前汽车的“生死门”是发动机,而未来汽车的“生死门”是芯片。在新的智能车时代,汽车产业链的关系正在重构:原来是主机厂→tier1→tier2的线性结构,在新的产业链关系下,主机厂可能直接和拥有强势技术的tier2合作,tier1的重要性可能会消解。判断30:服装业:快反工厂让服装可以像网页一样迭代最后看看服装行业。一个出乎我意料的变化是,服装产业要变天了。以前传统服装要提前9个月开订货会、提前半年排产,夏装5月上新,8月就开始上秋装了,一个季节的服装一年才能迭代一次。但现在武汉有了“快反工厂”——我们可以像迭代网页一样迭代衣服的设计。目前,武汉工厂的快反能力全国第一:一件衣服从设计到交货,7天完成;一家工厂15天可以生产10万件直充羽绒服;一件简单的棉服130秒即可完成。比如一个直播留言反馈说领口太大,立刻就可以反应、改小、出货。所以现在服装业可以做到7月上新,8月2次上新,9月3次上新,10月4次上新,一直到1月还在上新——过去一年迭代一次,现在一年迭代五次,这就完全是两个物种了,迭代速度就是竞争力。所以,2020年相比2019年,天猫服饰时尚潮流类货品GMV增长了91%。4.3 数据实勘接下来,进入数据实勘环节。样本说明在过去几个月,甲子光年发送了大量行业问卷,回收超过2000份有效样本,调研对象是企业用户(客户)侧,包括技术用户与业务用户,身份以决策者为主。他们带来了数字化一线的真实境况。2020年我们做了同样规模的数据实勘,去年大会我们也发布了报告——对比这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明显的趋势变化。判断31:过去一年,数字化进程显著加快,且企业有强烈意愿扩展数字化部署范围过去一年,数字化进程显著加快。对比2020年,已经制定了企业级、部门级数字化规划的企业占比,上升了超过30%;同时,有95%的企业表示,他们有强烈意愿扩展数字化的部署范围。判断32:过去一年,数字化动作最活跃的是零售业对比今年和去年我们随机的问卷覆盖,在“已经启动数字化进程”的企业中,今年,零售业的有效样本数明显增加,换句话说,零售业的数字化动作是最活跃的。判断33:民营企业依旧是数字化主力,国有企业占比增长对比今年和去年,在“已经启动数字化进程”的企业中,民营企业依旧是主力,但值得关注的是国有企业占比增长——这与国家政策的坚决与自上而下的推进力度是密不可分的。判断34:企业推进数字化的迫切程度大幅增加,对数字化带来的竞争力有更清醒认知经过过去一年的发酵,企业推进数字化的“迫切程度”大幅增加,但对数字化带来的“竞争力”有更为清醒的认知——既迫切地要推进数字化,又不会盲目放大数字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判断35:企业数字化支出:维度更细、考虑更周密在数字化支出方面,企业支出的维度考虑得更细了,最多的投入是在“新技术的应用引入”和“关键人员的保障”两方面。判断36:数字化价值进阶:从“硬”到“软”,从生产能力到组织能力数字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左边是2020年的答案,右边是2021年的答案,对比下来,去年的答案集中在优化资源管理、优化流程、优化产品质量、优化服务内容,都是围绕“优化生产能力”;而今年的答案集中在形成新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资金应用能力、组织敏捷和扁平化、新用工方式的革新,主要是围绕“提升组织能力”。可以看出,数字化的价值,正在从基础层面进阶,从“硬”到“软”,从生产能力到组织能力。判断37:数字化的先行者已进入“深水区”我们对比两类企业,一类是数字化的“潜在用户”——还没有启动数字化,在未来计划实施数字化的企业;另一类是“实践者”——已经启动数字化的企业。我们可看出,两类企业对数字化的工作和认知有明显差别,实践者已经进入深水区。数字化是三权分立的:高层、IT部门、业务端。接下来我们一一看这三种角色在潜在用户和实践者之间的差别。先看高层。左图告诉我们,潜在用户的高层的核心工作集中在规划设计,而实践者的高层的核心工作已经开始“下探”,包括汇总各部门信息给IT部门并跟踪进度、产品导入、实施执行等等;右图告诉我们,实践者的高层比潜在用户,在数据安全、评估数字化风险、正视数字化阻力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再看IT部门。左图告诉我们,潜在用户的IT部门是“一把抓”,而实践者的IT部门更有侧重点,承担产品服务导入和实施的主力;右图告诉我们,实践者的IT部门,比潜在用户明显增加了对安全意识和新技术的关注度。再看业务端。左图告诉我们,实践者的业务部门更侧重参与整体规划设计,他们的参与角色比想象中前置了。右图告诉我们,实践者的认知也更为立体多维。判断38:数字化正在“由内向外”:更注重迭代灵活性,更关注外部环境2021年相比2020年,从数字化的驱动因素看,更侧重企业价值链的灵活性和加快新品上市速度;从未来的业务战略重点看,更关注外部市场环境而不仅仅是自身——包括对外部公共和监管服务的数字化进行响应,对竞争对手的数字化加强应对。概括地讲,数字化正在“由内向外” :更注重迭代的灵活性,更关注外部环境。判断39:数字化转型目标进阶:从“优化逻辑”到“再造逻辑”从目标看,今天,数字化转型的追求不一样了。过去的转型目标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数据治理能力、业务敏捷性、盈利能力;而今天的目标,除了降本提效和创造收入机会之外,有一个很大的重点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很重要的变化,意味着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正在进阶,正在从“优化逻辑”走向“再造逻辑”。判断40:IT能力目标进阶:靠近战略、靠近客户、靠近新技术从IT能力来看,相比去年,IT能力的目标更加注重适配公司的战略模式、增强客户体验,以及提升技术能力。换句话说,IT能力正在靠近战略、靠近客户、靠近新技术。判断41:执行要素进阶:关注“KPI”、关注客户、关注组织从执行统筹要素来看,相比去年,企业的执行统筹要素更关注数字指标和制衡机制,也就是更关注科学的“数字化KPI”;更关注面向客户的数字化服务体验;更关注为了应对数字化而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判断42:筹备情况进阶:“共识”已不再是问题从数字化的筹备情况来看,2020年,企业的筹备工作更像是“撒胡椒面”,各个维度一把抓;2021年,企业的数字化筹备工作主次分明,可以看出,“组织共识”和“专岗设置”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逐一来看今年企业数字化的筹备情况。从资金预算看,企业数字化实践的预算整体增长,更多企业将年收入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投入进数字化实践中。对比岗位设置,可以看出关键角色有变化。2020年,常规做法是设立独立的数字化执行官,而2021年,两个角色的重要性回归:一方面CIO、CTO重掌大权,意味着实践中大家还是越来越认识到技术专业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业务侧高管的作用也明显上升,意味着数字化本身需要业务端的深度参与。在供应商选择方面,有一个突出的增长点,是“帮助弥补组织缺口”成为企业对数字化供应商的重要考量。从组织共识看,企业各端已经对齐了对数字化紧迫性的认知,尤其是离客户最近的业务侧,急需数字化能力的支持。判断43:实践领域:用工数字化成为重点领域在数字化实践覆盖的具体领域看,值得关注的是,围绕人才的选育用留和灵活用工方式超过了生产运营等业务层面的占比,可以看出,用工数字化成为数字化实践的关键领域。判断44:市场机会:企业数字化亟需外部服务支持另一个数据是,超过95%的企业表示,他们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外部服务的支持。他们需要导入的包括数字化服务本身,也包括其他的生产经营服务、资金财务支持服务等等——这为数字化的服务商提供了市场机会。判断45:困难升级:从基础问题进阶为组织运营问题当然,伴随数字化转型行至渐深,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也开始升级。从去年的数据反馈看,其挑战主要来自数据迁移问题、缺乏紧迫感、缺乏愿景、对员工培训不足等问题;从今年的数据反馈看,其挑战主要来自新组织架构间的协作问题,从IT治理到IT运营的挑战、数字新文化的冲击、清晰的规划与持续的支持、数据安全与伦理问题。可以看到,数字化的困难正在升级,迁移方向是从基础问题进阶,更多困难来自组织问题、运营问题等长期问题,核心的挑战一共有7个方面,接下来我们逐一看一看。在人才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数字化创新人才,以及难以制定对应的数字指标和衡量机制。在战略规划的清晰度和持续稳定的支持方面,核心挑战是认知不足,和对数字化的投入产出比不确定,导致可能缺乏战略定力。在组织与文化方面,数字化转型会面临新旧之间的冲击,十分需要来自业务领导的支持。在协作关系的挑战方面,数字化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跨部门、跨组织、跨行业的协作都面临挑战。在IT治理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缺乏统一的技术开发平台,传统IT遗留的转型负担,以及缺乏运营体系的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安全相关内容在今年的数据反馈中,成为一个明显的增长点。核心挑战来自缺乏完整的安全体系、数据风险应对机制落后、缺乏健全的数据安全服务。算法及道德伦理问题,也成为今年反馈的一个重点挑战。这方面,核心难题来自缺少参考案例、面临审核难题和缺乏专业人才。值得开心的是,企业面对上述挑战,已经有了非常多维度的措施。包括愿景、产品、引入服务等等各个维度。4.4 价值判断:数字经济的为与不为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拉远,看看数字经济的历史地位。判断46:科技是大国崛起的支点,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重回世界中心我之前采访吴军老师,他有句话说得很好:“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科技是历史的杠杆,是大国崛起的支点,是世界霸权更迭的根源。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霸权,英、法、德、日、美,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技术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16-18世纪,英国首先凭借牛顿经典力学理论与瓦特的蒸汽机发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而后随着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奠定量子力学,德国一举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头号科技强国;二战前后,爱因斯坦移民美国、1945年世界上首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晶体管,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并保持至今。此时此刻,机会摆在中国面前。坐拥数字禀赋的我们,能否抓住数字经济这场机遇,无论是从空间维度上的重塑中国之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地位而言,还是从时间维度上的对于后世生存环境的奠基而言,其影响都将是辽阔而深远的。判断47:数字经济是一场“软硬结合”的国际影响力输出疫情让整个地球停转了,唯一有正常生产秩序的就是中国。我们有如此完整的工业品类和交付能力,从国运角度,上天给了中国这样一个机会,我们有了新产业链的全球输出的国家机会。从世界格局来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对外科技输出尚存不足,国家层面在有意识地推动中国数字科技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这不仅仅是硬实力的输出。这将为当地百姓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传统观念,为全球的发展提供“中国模式”。正如去年甲子引力巅峰论坛我们所提到的:中国有可能借助数字化,完成一次文化生成和文化输出。判断48:要警惕工业投资的互联网化2016年前后,工业受到的资本关注开始增加。过去五年,该领域每年的投融资项目已达上千个。这是很好的朝向,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泡沫。今年,甲子光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要警惕工业和技术投资的互联网化?》,观点来自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他的一些观点很值得分享:(1)从技术到商业的链条很长,越是先进技术越如此,其中每一步都存在高度风险,既有技术本身的转换风险,也有市场风险和时间风险;(2)光靠砸钱,在工业领域砸不出头部企业。互联网的头部马太效应明显,资金有效性非常高,容易利用资金优势快速扩张。但工业的先天特性就快不起来,一切都需要时间,产业内生规律不是靠砸钱就能改变的。(3)互联网投资追求的A Team,并不适合工业。在工业领域,创业者需要时间累积的大量行业经验,且最好是从底层做起,这群人往往没有鲜亮的履历,有的是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因此,投资者一定要理解和尊重工业的发展规律,抱有长期陪伴的决心,不唯技术论。行至水深处,科技公司也需要经历角色演变:从曾经的“颠覆者”,到后来的“赋能者”,再到如今的“同行者”,发展速度和估值逻辑,都应该回归产业自身的规律。判断49:碳中和推动投资范式变化,ESG成为投资判断标准所谓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在今年8月的一次发言中,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达了“责任投资者”的态度。“企业的碳管理能力,会成为衡量ESG绩效的关键指标。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无论债权投资还是股权投资,投资人在做决策和市场分析时,会越来越多地把碳管理能力,如同以往的财务审计一样,作为ESG的重要考量维度。”——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2021年8月26日这是非常有参考性的观点。据估算,我国实现“双碳战略”所需投资大约在150万亿~300万亿元人民币。平均算来,未来我国每年将在“双碳”领域投资3.75万亿~7.5万亿元,大约相当于全年投资的10%左右。“双碳”的落地,无疑将改变中国投资市场的评价体系和决策体系,开启新的中国投资范式。判断50:时代呼唤企业“大局观”正如今天开场所说,今年,很多政策靴子接连落地,教育、地产、平台经济、数据安全……很多人很慌,很多人感觉“找不着北”,好像不知道指路牌在哪里。前阵子我问梁宁,你怎么理解最近的变化?梁宁给出了一个我认为很好的回答。什么是一个社会的“正义”?我感觉我们的正义是大局观。——梁宁碳中和、抗疫、河南水灾……这两年,在一系列社会公众事件中,相信大家都深刻地感受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后,社会和市场的边界会逐渐模糊,创业者和投资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战略家』的高度,更多去关心整个中国的长期发展。5.结尾最后,让我们回顾一组对话。在2020年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与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进行了一场对话,主题是人类未来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二人持有不同看法:尤瓦尔·赫拉利对未来人类的身体、大脑和人生被“入侵”忧心忡忡,而任正非则相信技术的发展将会提升人类的能动性——这代表了人类在面对未来时的两种态度。赫拉利的视角,是从历史宏观角度看社会规律的演化过程,态度是悲天悯人。在他眼中,人类的发展轨迹是这样的:原始人/大自然 > 奴隶/奴隶主 > 臣民/君王 > 居民/政客 > 用户/企业主 > 人类/人工智能 > 灭亡任正非代表的是科技企业家,他们的使命是解决问题,在他们眼中,人类的发展轨迹是这样的:原始文明/简单工具 > 农耕文明/冷兵器 > 工业文明/机器 > 信息文明/互联网 > 智能文明/万物互联 > 融合 人类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其实永远会有很多论断,永远会有悲观者和乐观者,但更重要的是,谁在去做。事实上,越是身处一线、行至水深处的技术工作者,越有体会,其实技术没有那么神奇和可怕,技术真正在产业中发挥作用,不是去解决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问题,而是去打磨10000个琐碎的小问题,没有什么一招制敌的神奇,只有日拱一卒的打磨,当然,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人类不断迭代自身与技术、与世界的关系。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当一项技术逐渐“看不见”的时候,就是这项技术真正走向成熟的时候。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在1755年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每个人都有关于未来的不同答案,但比起如何判断,如何争辩,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如何持续地做。比“不确定性”四个字更重要的,是“承担”。风物长宜放眼量。行至水深处,最后我想说的是,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甲子光年智库团队为这次报告所做的工作,谢谢大家!编辑于 2021-12-07 16:58数字数字经济领域中国经济​赞同 4​​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张一甲 - 搜狗百科

- 搜狗百科张一甲,汉族,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经济学双学位,任Xtecher的联合创始人兼COO。 张一甲曾供职于奥美中国、百度,曾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1]2015年,联合创办新锐科技媒体Xtecher;2017年创办甲子光年。[2]2017年4月,张一甲荣登福布斯亚洲地区30位30岁以下商业领袖榜单(Forbes 30 Under 30 Asia)。[3]2022年,获得博鳌青年领袖荣誉称号。[4]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张一甲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张一甲,汉族,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经济学双学位,任Xtecher的联合创始人兼COO。 张一甲曾供职于奥美中国、百度,曾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1]2015年,联合创办新锐科技媒体Xtecher;2017年创办甲子光年。[2]2017年4月,张一甲荣登福布斯亚洲地区30位30岁以下商业领袖榜单(Forbes 30 Under 30 Asia)。[3]2022年,获得博鳌青年领袖荣誉称号。[4]中文名张一甲展开职务甲子光年创始人&CEO[2]展开民族汉族展开毕业院校北京大学[1]展开国籍中国展开主要成就曾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展开参考资料:1. If I Knew Then|2015 Lean In For Graduates 杰出女性榜样人大行中国人民大学网站[引用日期2017-06-11]2. 甲子光年甲子光年官网[引用日期2020-02-02]3. 北大女生毕业五年开两公司:张一甲简历资料照片闽南网[引用日期2021-12-24]4. 2022博鳌青年领袖名单正式发布 多领域精英齐聚博鳌青年发展大会[引用日期2023-01-14]5. 2008年数学奥赛我省选手大丰收 夺三金三银三铜,金牌数居全国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新浪新闻[引用日期2020-02-10]词条标签:行业人物人物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13978次最近更新:23.04.07编辑次数:6次创建者:刹那.F.清英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張一甲_百度百科

張一甲_百度百科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張一甲/20922797

複製

複製成功

張一甲

鎖定

張一甲,甲子光年創始人及CEO,

[1] 

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獲得經濟學雙學位,曾獲得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金牌;

[2] 

曾供職於奧美中國、百度;

[2] 

2017年入選福布斯亞洲30 Under 30、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

[3] 

2022年獲得2022博鰲青年領袖榮譽獎項。

[6] 

中文名

張一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2] 

主要成就

榮獲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金牌、2022博鰲青年領袖

[6] 

職    務

甲子光年創始人&CEO

[1] 

目錄

1

人物經歷

2

所獲榮譽

張一甲人物經歷

張一甲(4張)

20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院,獲經濟學雙學位;曾任職於奧美中國、百度;

[1] 

2015年,聯合創辦新鋭科技媒體Xtecher;

[1] 

2017年創辦甲子光年,致力於推動中國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進程。

[1] 

張一甲所獲榮譽

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冠軍;

[4] 

2017福布斯亞洲30 Under 30;

[3] 

2017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

[3] 

2021年10月20日,入選《2021胡潤U30中國創業領袖》名單;

[5] 

2022年,作為“青年創造者”入選“博鰲青年領袖”。

[6] 

參考資料

1.

  

官網 

.官網[引用日期2020-02-02]

2.

  

If I Knew Then|2015 Lean In For Graduates 傑出女性榜樣人大行 

.中國人民大學網站.2015-6-11[引用日期2017-06-11]

3.

  

Forbes 30 under 30 Asia, Media, Marketing & Advertising 

.Forbes.2017-4-13[引用日期2017-06-03]

4.

  

2008年數學奧賽我省選手大豐收 奪三金三銀三銅,金牌數居全國第二,創歷史最好成績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20-02-10]

5.

  

2021胡潤U30中國創業領袖 

.胡潤百富[引用日期2021-10-22]

6.

  

2022博鰲青年領袖名單正式發佈 多領域精英齊聚 

.博鰲青年發展大會[引用日期2023-01-08]

圖集

張一甲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6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昨宵酒醒何处

(2023-01-20)

1

人物經歷

2

所獲榮譽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登錄

张一甲对话陶闯: 元宇宙,从概念到落地 | 甲子引力|陶闯|张一甲|微软_新浪新闻

张一甲对话陶闯: 元宇宙,从概念到落地 | 甲子引力|陶闯|张一甲|微软_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新闻

体育

财经

娱乐

科技

博客

图片

专栏

更多

汽车教育时尚女性星座健康

房产历史视频收藏育儿读书

佛学游戏旅游邮箱导航

移动客户端

新浪微博

新浪新闻

新浪财经

新浪体育

新浪众测

新浪博客

新浪视频

新浪游戏

天气通

我的收藏

注册

登录

新闻中心

正文

新闻

图片

视频

张一甲对话陶闯: 元宇宙,从概念到落地 | 甲子引力

张一甲对话陶闯: 元宇宙,从概念到落地 | 甲子引力

2022年09月28日 14:04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0

腾讯QQ

QQ空间

  有人做想象力,有人建设基础设施,同步并举才能更靠近元宇宙。  整理 | 九月 王钰琪  9月27日,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在线上举办了2022年「甲子引力X」元宇宙峰会。在开场环节,维智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陶闯博士与甲子光年创始人兼CEO张一甲就“元宇宙,从概念到落地”展开对话。  对于这个科技圈最热闹的话题之一,某种意义上,陶闯是一位再合适不过的见证者。  他身上有许多标签:20年前,他在美国的大学做助理教授,最早的科研课题就是关于一种虚拟现实的眼镜;2005年,他创业的第一个项目被微软收购,在微软建立了虚拟地球部并担任主任;如今被称为元宇宙第一代社交游戏“第二人生”在2005年前后风靡全球,他还是这款游戏的重度玩家;到了2015年,他看好VR/AR,成了国内最早投资这个领域的天使投资人,先后押注中美十多家企业;当下,他的第三个创业项目致力于元宇宙中热门的空间计算技术。  当下的元宇宙仍处于发展初期,参与者对元宇宙的概念尚且没有达成共识。今天,张一甲与陶闯从最底层的问题出发,一起探讨元宇宙的定义、技术、趋势,也分享了对元宇宙的担忧以及对未来文明的想象。  以下为对话现场实录:  1.谈定义:元宇宙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空间想象力  甲小姐: 非常欢迎陶老师来到甲子引力的现场,今天我们就以圆桌对话的形式来开启峰会。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定义。我们都知道元宇宙无疑是最近科技行业最热闹的词汇,然而当人们谈论元宇宙的时候,总是会困于定义的混乱,就好比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此刻,元宇宙好像没有出现一个大一统的定义,很多关于元宇宙的解释都给人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要么不够完备,要么不够自恰,要么过于极端。所以首先想请教一下陶老师,可不可以给我们一个你的版本的关于元宇宙的定义呢?  陶闯: 我觉得元宇宙是一个现象级的代名词。之所以成为现象级,就是因为它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或者说,它就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最后我给出这么一个解释: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发展,我们人类的碳基生命跟硅基世界不断融合,形成了一种数实共生的世界,而这种我们无法认知、无法界定的数实共生的未来新世界,可能就是我们泛在意义上的元宇宙。  在这句话中,我有几个关键词,第一是数实共生,或者叫虚实融合。如果一件事是互联网完全能做的,我觉得它不叫元宇宙。如果这件事情跟物理世界没有关系,它也不是元宇宙。所以我自己的定义就是,它一定是一个数实共生的、新型的孪生体形式,它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业态,超越了我们以前谈到的空间,可能变成了一种新型社会,所以它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甲小姐: 好的,非常精彩。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正本清源一下,从过往的科技发展规律中可以看到, 科技的新名词常有,而新名词往往不等于新技术。 我们也了解到你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虚拟现实,在你的理解当中,今天我们在谈论元宇宙这个概念的时候,哪一部分是新的,哪一部分是旧的?哪些是当下的真问题,哪些是伪问题?  陶闯: 社会的发展永远是螺旋式的,大家谈到元宇宙,有很多时候想到AR/VR眼镜这种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出现了。  当时我在做大学的助理教授,最早的科研课题就是佩戴一种虚拟现实的眼镜,那时候就开始(研究)虚拟现实。之所以叫虚拟现实,就是跟现实世界有一种交互的关系,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后来,我非常有幸加入了微软,作为微软虚拟地球部的第一届虚拟部主任,当时是在比尔·盖茨50岁生日的时候,2005年,大家想想这已经是17年前了。当时盖茨先生就在打造一个虚拟地球的概念,比如我们能不能坐在西雅图家里,到纽约街上去漫步,到伦敦去喝茶。  所以我加入微软以后,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研究这个虚拟地球到底长什么样子。那个时候,你们可能听说过有一个也算是元宇宙第一代的社交游戏,叫做“第二人生”,我就是“第二人生”的重度玩家。后来到了2015年,我也成为了投入最早的AR/VR设备的一个主流的天使投资人,在这个领域里投资了差不多十多家中国、美国的科技公司。  所以整体来说,元宇宙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累积很多以前的技术以及大家的认知理念上发展出来的。  之所以这两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突变,有很多内在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不断地累积,一方面就是市场不断地拉动。这次元宇宙如果跟过去的一些技术比较,什么是它最新的东西?我觉得是产生一种新型的空间的想象力。这次元宇宙的提法不再是简单的虚拟现实,也不是简单的AR/VR眼镜、XR的这些技术,也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次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市场形态。 这个问题我可能等下还会做更多细节的分解和介绍。  2.谈趋势:数字原生派 or 数字孪生派?  甲小姐: 明白。我们聊一聊趋势,刚才你说了一个跨度二十多年的历史,元宇宙这个概念去年开始爆发,各行各业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想象和很多不同的描述。近来我们也感受到的一个趋势是无论虚实共生还是数字孪生整个产业谈论的方向更加务实了,不知道你感受到的趋势是怎样的?  陶闯: 元宇宙,大家知道一定是鱼龙混杂,因为每个人对它的定义不一样的时候,可能是百花齐放。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一种业态,在早期也希望各种创新的理念不断交融。  整个元宇宙我把它定义成两种方式,一种叫做数字原生派,一种叫数字孪生派。  数字原生派,以前是网络经济的人,比如游戏公司或者文化创意公司、视频公司,这类企业是往数字原生走,构造一个在网络上能够更加仿真化的虚拟世界,这是数字原生派。另一种就是数字孪生派,希望以实融虚,也就是在现实的空间中,把数字化的元素能够融合进来。  这两个是正好相反的发展路径,我觉得各有利弊。但是从目前整个发展的态势来看,我刚才一直说,这次的元宇宙革命一定跟空间、物理世界分不开。如果你是一个纯网络世界,那就是另外一个高端的游戏,这不是大家追求的,大家真正追求的是能把物理世界和数字的信息完全融合到一个新的孪生体。  所以判断到底是不是元宇宙创新的时候,你要看它是否具有真正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二合一、融为一体的结合点,我认为这是这次元宇宙我们最看重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甲小姐: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时间点,元宇宙作为你心中的一个新世界,需要一点一点落地,变成现实,你希望元宇宙在当下的一个关注方向是什么?这个关注点和过去或者三年后、五年后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差异和分工?  陶闯: 这个问题特别好,在硅谷经常有一句话,判断趋势不难,但是判断时间点特别难。也就是说到底三年后发生什么,五年后发生什么,这件事是特别难的。  刚才我谈到我介入虚拟现实可能在二十年之前,整个过程可能一路伴随这个发展。刚才甲小姐也提到了,这次元宇宙的爆发跟过去有什么不同的变化,是线性增长还是指数裂变?我认为这次可能是一个产生裂变点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它成为一个现象级概念的核心源泉。  如果我们来看元宇宙未来,可能产生的不一样的点是,我们认为空间可能成为一个入口了。 过去在PC时代,我们的入口是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入口是超级APP,但是未来入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只要我们戴上眼镜或者拿起手机,你会发现通过元宇宙,这个空间已经完全被虚拟化、数字化了,每个人看到的空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的裂变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技术累计,而是真正产生了一个对世界完全不同的认知看法。  如果从时间点来看,埃隆·马斯克讲了一件特别让我顿悟的事,他说如果就技术而言,如果每年进步1%,即是线性增长,我可能一百年也能够把技术实现了,何况现在我们技术发展都不是线性增长,都是指数型增长,所以只要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进入元宇宙这个赛道,我相信元宇宙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  所以三年里头发生什么?我认为这次第一波的元宇宙,三年之内一定会实现一个雏形,而且是会颠覆传统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新势态。 以前我们使用的APP,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新型的经济形态、新型的技术流派,这个等下到后面的问题的时候还会提到。  3.谈现状:“不一定要等到新型眼镜的出现,元宇宙就已经在你身边了”  甲小姐: 很精彩,看来你对这个时间轴的判断不是单点串联的,它是一个积累之后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就好像生物多样性里边寒武纪大爆发一样。你刚才专门提到了关于技术我们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确实当我们谈到元宇宙的时候在谈的不是单点的技术,是一揽子需要建设的一个新的基础设施,有硬件,有软件,有内容等等,整个生态都需要建设。 想了解一下当下的现实情况,就是我国在元宇宙方面的长板在哪里,短板是什么,有没有哪个环节的技术成为整个生态发展的一个瓶颈呢?  陶闯: 这个问题,做技术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在思考。大家一般认为,当一个技术发展的时候,第一件事首先是渠道,第二才是应用。渠道就是基础设施,或者说一个平台,手机普及以后我们才有很多手机的APP,这是大家一般认为的。  但是大家看自动驾驶就有两种路线的发展:一种路线是完全造一个自动驾驶的汽车,目前自动驾驶汽车完全实现商用化还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我们看到很多演示和试验性的产品;另外一条路就是特斯拉使用的,实际上是一种渐进方式,它用的是现成的汽车,但是没想到配合特斯拉自动驾驶的大脑,驾车的时间越多,大脑学习得越多。  对于元宇宙也一样。很多同学认为一定要等到新型的眼镜出来,我自己也承认未来这种XR终端包括眼镜,有可能是元宇宙未来的一种终极形式,但是这个过程可能也很长,跟自动驾驶一样,因为要改变人整套的光学体系和生理的体验,还有很长的距离。  #FormatImgID_3#  但是大家别忘了,全球90%以上的人群都已经拥有了手机,实际就可以变成元宇宙的一个窗口、入口。所以我觉得在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中,从基础设施和平台的角度,不一定等到眼镜的出现,也许在手机方面就已经能实现很多元宇宙的场景。这是在技术上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因为应用一定有可以在手机上实现的时候,(到时)会产生刚才甲小姐提到的整个行业的裂变,从芯片、光学、模组、算力、算法等等,我觉得可能会在整个产业链中产生一种新型的爆炸式机会。  所以说,在元宇宙这条线上的发展,可能不一定是以前传统说的一定要等到一个平台设施,比如眼镜出现以后,才出现一个新型的元宇宙场景。可能在还没有到达之前,我觉得很多元宇宙的场景就已经可以实现了。这点对很多创业者还有元宇宙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也就是说不一定要等到眼镜的出现,元宇宙就已经在你身边了。  甲小姐: 你的意思就是说元宇宙的产业链可能不是一个线性的上下游关系,哪个环节没做出来,其他人动弹不得,而是说我们可以积少成多,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具备了很多元宇宙可以发展的土壤了,是这个意思吗?  陶闯: 对的,譬如就像我们今天这种对话,可能就是一个线上线下我们同时进行的。像这样新型的业态大家会发现,只要是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东西融合贯通,产生很多不同新的场景应用,这些都是我们泛在意义上的元宇宙。  另外元宇宙的核心点,刚才我说从虚实交互和虚拟现实出现,就是跟物理世界交互,而这次交互革命确实跟以前不一样。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要经历语言革命,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才有沟通,有了文字才把以前很多的信息留存下来。而元宇宙实际上是一个视觉形式的沟通,当然还有语音融合在一体,是一种五官和视觉形式的沟通,而我们人所有的认知和感知,70%以上可能都是靠视觉实现的,所以元宇宙简单而言,就是让我们的视觉感知力被机器增强了。  也就是说,本身用眼睛看这个商场的时候看不出太多,但是如果我用一个手机抬起来看一下,我就知道它的建筑风格是什么,你关注的是商场里有什么网红店,我母亲关注的是商场里到底还有没有服装店。每个人可能看到的东西、每个人世界都不一样。当你的世界被机器增强了以后,每个人的空间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空间就是入口,你不需要再打开一个手机,打开APP做一个搜索,抬起手机,你就发现这个空间里想获得的信息、服务、体验都可以拿到。  所以,我觉得元宇宙革命对人类而言可能是非常深远的。未来我们戴上眼镜以后,大家可以想像,当然是不是未来每个人会戴上眼镜我很难以预测,但我认为当眼镜戴上以后,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比如我戴眼镜能抢到红包,你没戴眼镜可能看不到红包,所以可能每个人都会戴上眼镜。  另外眼镜离我们的大脑特别近,这就是脑机接口的实现。我如何来驱动眼镜来获得我要的信息呢?可以完全用脑机接口来实现。所以你会想象到,这个可能是五年之后发生的,中间累积的应用,我认为可能无时无刻、随着这次元宇宙的大潮不断出现。  4.谈改变:“社会关系会产生颠覆式的革命”  甲小姐: 明白。之前你跟我提到一个词叫做增量经济,刚才你也讲到,如果这件事情是互联网就可以做的,那就没有必要用元宇宙来做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之后,所有人都在追问下一个像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黄金的拳头型赛道到底是什么。所以你既然提到了元宇宙作为一个增量经济的概念,想请你展开一下元宇宙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增量的经济?  陶闯: 因为我上家的创业公司叫PPTV,实际是一个网络经济的公司,所以对互联网很熟悉。做互联网经济的时候,我们很诧异地发现这么一个很惊奇的数字,2021年中国整个互联网游戏的市场规模,你知道多大吗?三千亿。一个餐饮行业中,就一个火锅行业,这是一个线下实体经济,2021年的数字是五千亿。也就是说,一个火锅行业都比我们整个游戏行业还要大将近60%以上。 而游戏行业已经催生了像今天的巨无霸,比如腾讯公司,万亿级市值的公司。所以在线下经济里,我觉得有太多的机会是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实现它的经济升华。  怎么叫做一个增量经济呢?这并不是以一种存量的购买。因为就火锅而言,我们一年吃多少次火锅?也许我喜欢吃一点,也就多一点,但是这些都是物理上的消费,增量经济一定是一种更具备无限制的消费。 比如爱喝咖啡,但是也不可能一天喝那么多咖啡。  但虚拟经济产生了一种让你无限遐想的空间。 试想一下未来是一个数实共生的世界,就是你到我家里来坐着玩,我知道有甲小姐来了,我想把我家里装扮成一种粉红色的风格,我知道你喜欢夏天,我觉得可能是一种海边的风味。你到我家里头,假设戴着眼镜,你看着我家里各种装修等等都是数字产品,大家看到是这么一个沙滩的感觉。另外一个朋友是我老朋友,年龄大点,到了我家一看,原来是一套新中式的古朴的风格,所以家里会购买很多不同的装饰风格。这就是虚拟的经济,会为这种创意、文化来消费。  #FormatImgID_4#  所以以后我们进到一个商场,不会为一个商场单调的设计风格而产生厌烦,会经常到商场去,每个人见到的空间都是不一样的,有各种装饰,有各种风格,这种会激发人类最具有魔力的地方,就是创意,而且大家会为它买单。  所以社会的发展最后会从物质消费进到精神消费,这是大家共识的马斯洛模型,而且人类最后买单的一定是这些创意和文化的、精神的、非物质上的产品,这就是新型的增量经济。  这种增量经济会带来传统的空间物理的运营(变化)。 以前传统的房地产商管理的商场,能有两百多家商店,但是当带着眼镜走进商场以后,这个商店可能有两万多家。你看到的商店跟我看到的商店可能也不一样,所以物业公司变成了数字化的运营公司,也变成了一个高科技的公司。像我们刚才讲到的,对所有的传统行业、线下的实体经济都是一个完全颠覆式的改造。  简单说就是一个数字化升级,让他们也能拥抱元宇宙的新型形态,所以他们以前开一个商场只能找两百家公司收租金,未来商场能看到两万家,很多是数字的宣传广告等等,所以它们可以找两万家商店,甚至二十万家的商店进行收费。  这种增量经济是我们人类都需要的,因为社会发展主要看GDP,未来如何再能持续地有一个5%甚至5%以上的GDP发展?我们一直在寻找更多的新消费,新消费一定是超越物质的消费,是更多愿意为价值和文化买单的消费品。  所以我认为元宇宙产生了一个海量的新经济形态。而这种新经济形态又开始带动我们算力,我们的超算中心。所以以后去一个商场,如果是元宇宙的商场,这个商场要有一个超算中心,要有巨大的5G也许6G网络,所以想想商场的物业组不再是传统的物业管理,而是真正的一个技术运营商的概念了,这就是我谈到的新经济增量。  甲小姐: 你刚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增量经济的场景,给我的感觉其实是一个人无论是居家还是工作还是购物还是吃饭,他的场景变成无数种可选项的时候,其实是直接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一个维度,所以它的这个增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百分比,而是直接多了一个想象力的维度。  你刚才也提到了每一个商场为了应对这样一个未来想象的增量经济可能要有超算中心,也是我的下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元宇宙不是凭空运行的,是需要物理形态的能源和算力的,一方面我们的担忧是此刻我们都知道算力的进步速度已经远远比不上数据爆炸的速度了,另外一方面的担忧是电力系统能否支持,尤其是今年我们都知道俄乌的冲突引发多国的能源危机,国内的四川也出现了严重的缺电,能源的短缺又会反过来制约算力。你会为此担忧吗?或者换句话说元宇宙的美好想象是否存在物理上的极限呢?  陶闯: 所以这两年大家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两个关键词,一个叫能源,一个叫信息,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完全靠这两个基础设施在发展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我们才发现,能源的需求量完全呈指数型的发展,这正是因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导致的。从能源的角度,这件事造成了巨大的气候变暖,全球的碳危机是整个地球人关注的,大家已经感受到今年夏天怎么这么爆热,而且全球各个地方都是两百年不遇的高温气候。大家非常担心到明年会不会更加恶化。  现在很多科学家推断,再过90年,如果我们没有达到碳中和,地球温度可能会再上升3度,什么概念?整个上海将被淹没,全球70%的农田、75%的城市都会被淹没,而且是在90年的时间,这可能是我们整个地球人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FormatImgID_5#  以前我们认为化石能源是足够的,但是现在发现化石能源不行了。最近的能源危机实际上除了俄乌战争以外,最大的一个就是我们一定要从化石能源转成清洁能源。而清洁能源最近也过了一个拐点,我们现在发现光伏能源产电的成本已经低于化石能源,而且从计算角度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能源技术现在跟不上,也就是说整个核电、光伏等等这些产能还不够,确实需要时间把这些能源技术进行提升。  但能源角度这端我倒不担心。我担心的是什么?担心的是目前在人类赛跑的过程中,能不能在90年之内快速做到碳达峰,然后到碳中和?  我们中国给的时间是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个时间我们是不是还能缩短?说老实话,2030年达到碳达峰,对我们中国来说是特别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耗国,达到2060年的碳中和,也是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我们能源系统的整体革新,是我们非常担心的。  从算力的角度来说,元宇宙确实更加催生算力的需求。不像在移动互联网上一样天天上网,元宇宙中,假设每个人戴个眼镜,每个人都在24小时直播,想想这需要多大的算力、带宽去支撑元宇宙世界。  甲小姐:这其实也启发了我们的科技工作很难孤注一掷在一个方向上,其实需要很多维度去努力的,有人去做想象力,有人就要建设基础设施,同步并举的发展才能达到一个平衡。 除了能源和算力的挑战之外,还有一个可能的挑战就是元宇宙它不仅会影响生产力,可能也会带来一些生产关系的变化,它会不会给现有的一些商业和社会秩序带来挑战?  陶闯: 很多人最容易说的就是安全隐私,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在突破我们以前所认为的安全的底线,以前所认为的隐私的底线。  想想我戴了一个眼镜以后,只要见到朋友,眼镜可能会告诉我他是谁。简单来说,我有他的照片识别,或者我在搜索他的百科、他的信息。可能老同学名字我叫不出来、忘了在哪里见面,我的眼镜都能帮我记住,有了这么一个未来的脑机接口的大脑,我的认知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高,而是指数型的提高。  计算机可能用两分钟的时间就把整个世界历史学完,我到了一个城市,以前要翻旅游书,可能戴上眼镜以后,也就是一秒钟的时间,这个城市所有我想要的信息都能给我出现。所以想想这种生产力,技术的突破以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理世界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  所以有一位哲学家说人类社会永远就在做两件事,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 有的人说它是把一个空间压缩了,让一个让你不理解的空间,在我戴上眼镜或者拿起手机后,完全理解了。除了空间之外,所有我所谓的目标,包括活生生的人,都变成更加近距离,我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这种时候,我们想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整个世界可能就变化了。  当时我在做元宇宙分析的时候,我画了一个三角图,特别有意思,我说我们的社会就是由人和空间组成的。大家看看,人以前从深山老林里跑出来,形成了部落,最后形成了城市、社会、群体。所以人和空间组成了社会。  但是当元宇宙这种技术发展以后,当个人认知被机器增强了以后,人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关系和交流,已经完全突破了。我并不一定需要近距离接触这位朋友,也能认识他,完全在远处就可以。不仅是人,还有物都是这么一种关系,所以我们的社会关系会产生颠覆式的革命。  当这种社会关系不一样以后,我们就产生新的文化,新的秩序,新的政治,新的经济,新的社会。所以这里留给我们可能有太多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我很难以给出元宇宙的定义,也就是说后来的空间,可能我觉得要留给未来的这些同学们。  但是我觉得特别有价值,就是我们在今天提出元宇宙。大家说2021年是元年,2022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早期,但它是一个太捉摸不定、但太有生命力的一个新型社会形态,也许是一种未来的人类文明的形态。  甲小姐: 你直接把元宇宙定位成了未来文明的形态,我简单问你最后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已经可以改写自己的软件,就是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硬件,比如我们的一些器官,我们的细胞,我们的基因,换句话说人类具备了驱动我们去进化到下一个阶段的武器,而不是等待当年只能靠进化变异才能改变一个物种。很多的大科学家和大企业家就在设想人类文明的下一站,马斯克会提出人类文明下一站应该是一个跨星球的物种,你是否认为元宇宙是你心中的那个比他的那个路线更好的一个人类文明下一站的解决方案?  陶闯: 既然叫人类世界,我们还是从人出发。我们有自己的星球,就是地球,当然马斯克希望还有外界的星球,当这个星球也许碳中和等等控制不了,气候也控制不了,我们可能难以生存,是不是得到另外一个星球,我觉得那是另外一个高度。  但是就我们自己而言,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我们的人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你刚才说,我们现在已经有各种科技的方式对人类进行各种理解,而元宇宙让我们整个感知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变得完全不一样。当人戴上眼镜在观看和理解这个世界、产生完全不一样(感知)的时候,我相信最后一定是人机混血儿,因为人的认知不仅仅靠生理,而且要靠硅基世界。这就是回到我最初的定义——我们碳基的生命跟硅基的世界在不断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可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所以我自己认为元宇宙走向了一种新型的文明,这种文明确实现在我们还难以定义,因为我们谁也没有尝试过。  甲小姐: 好的,非常精彩,今天短短的30分钟我们的陶总已经跟我们分享了从技术到定义到概念趋势,到一些担忧的问题还到未来关于文明的想象,我相信刚才的对话分享,可以成为今天所有讨论的一个很好的序曲,再次感谢陶总的参与,也期待你再次来到我们的甲子引力。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关键字 :

陶闯张一甲微软

我要反馈

相关新闻

投资热点尽在新浪财经APP>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01

顿涅茨克等四地入俄公投结果公布

02

女篮世界杯1/4决赛对阵:中国女篮vs法国

03

鄱阳湖干了,受影响的不只是人

04

最多扣除12000元!个人养老金抵扣个税新政出炉,业内人士:利好部分人群

05

朔尔茨奔走中东寻觅能源,欧洲竞相采购德国为何最惨?

01

意大利单日新增6557例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破5万

02

顿涅茨克等四地入俄公投结果公布

03

领航中国丨服务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开展

04

龚翔宇复出中国女排3-0哥伦比亚 世锦赛夺两连胜

05

领航中国丨共护一江水 万里长江焕发新活力

图片新闻

海南渔船回港避风

泉州:紫菜泼苗忙

北京主题花坛亮灯

美弹簧刀无人机即将赴乌

视频新闻

运油20给歼20加油

男生楼道吹唢呐迎教官查卫生

女子带男友回家网友直呼羡慕

女孩退租房东收房开门后崩溃

新媒体实验室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

近300起杀妻案如何判罚

谈恋爱反降低生活质量?

全国最能吃的省市竟是它

性犯罪者再犯几率达12.8%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广告营销

|

About Sina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通行证注册

产品答疑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

循环时尚成ESG行业高频词,红布林率先发力成就三大价值主张质量是生命线,华熙生物荣获三项国家级质量大奖高梵KIDS携儿童保暖黑科技亮相上海时装周万兴科技长沙总部大楼即将落成 国庆假期上线高铁广告火热引才入湘蒂姆维澳 | 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海选拔赛松江赛区党建引领聚合力 业务发展创一流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榆煤基金+长安汇通”首次携手!金融知识普及月:线上+线下全覆盖,平安健康保险金融知识进万家智能汽车产业进入飞速发展期 欧菲光等产业链公司将收获市场红利助力全家健康储蓄,国际营养巨头加速入局第四餐君龙人寿发布小青龙少儿重疾险助力女性盆底功能健康发展,麦澜德推出高频评估电灼仪吉辛坚持“丰容”:顺应爱宠天性 打造创意零食农行淄博周村支行:召开反腐倡廉形势教育报告会销售易连续六年入选Gartner SFA全球魔力象限 两大能力位居全榜第一GE医疗启动2022年度“粉红行动”乳腺癌防治公益活动经典同福碗粥携全新“药食同源”品牌DONGCUI强势问世弘扬抗战精神 不忘时代使命《商业产品公开课·投放工具矩阵》上线,核心干货助力投放全流程提效农行淄博周村支行:开展党建共建 打造平安银行

新浪首页

相关新闻

改版调查

返回顶部

版权声明:本文由tokenpocket官方下载安装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iyuewuyu.com/article/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