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pocketapp官方下载地址在哪|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
何立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何立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简
|
繁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何立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2-11-14 13:38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大
超大
|
打印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何立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动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带来的种种新风险新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发展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跃上一个大台阶。
(一)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经济运行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经济政策的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既保持了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6%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同期的11.3%提升到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美元从6301美元提升至12556美元,赶上并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3亿人,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等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1年2.44%,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在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三)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年1.3万亿斤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加速,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建成5G基站占全球总数超过60%。区域发展成就辉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到2021年的1.53、1.68。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5∶1,乡村富民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提高到64.7%。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截至2022年10月中旬,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6.1万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4个城市。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和湿地保护制度逐步落实,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
(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幅提高,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4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2亿多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不断健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立健全,多个能源品种产能位居世界第一,风电、太阳能、水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紧缺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努力稳链强链、补链延链,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技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提升。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新时代10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中国经济像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领航掌舵越重要;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作用。新征程上,必须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不折不扣,坚定有力地完成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必须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成效,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有力指导了我国新的发展实践。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征程上,必须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奔着问题去,向着目标走,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格局调整、社会结构变化,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五)必须坚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阻滞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不断破除,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幅提升、动力持续释放。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开放,正确处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等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六)必须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容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发展的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
三、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好各项经济工作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落实好。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稳定外需,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二)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和激励引导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质量强国建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健全和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新型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
(四)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五)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六)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持续完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七)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处理好发展与减碳关系,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落实好碳中和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八)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机会公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庞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何立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热点关切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何立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全国社科工作办 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 | 旗帜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
人事
理论
党建
独家
滚动
中央文件
反腐
党史
综合
视频
搜索
首页
要闻
党建
理论
党史
数据
登录
|
注册
原文
讲话
会议
活动
考察
会见
出访
函电
高层动态
中央文件
人事任免
反腐倡廉
综合报道
视频报道
独家稿件
专题专栏
党建要闻
党建论坛
先锋人物
创新案例
基层党建
人民日报理论版
文选
评论
图书
言之有理
独家
人物长廊
纪念回忆
红色访谈录
党史微课
国史讲堂
群书博览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数据库
中国政要资料库
党建数据库
党史资料库
党务书库
图解库
报刊导航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权衡
2022年10月31日11:10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逻辑转换,是党中央基于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科学认识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判断,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高质量发展要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充分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充分畅通国民经济的高效循环;充分体现经济结构的高级度和产业体系的安全、韧性;充分体现参与国际经济的新优势和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为我们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都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重大意义
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逻辑转换,是党中央基于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科学认识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判断,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丰富的内在逻辑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
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阶段、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条件的变化,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规律、特点的认识和把握。尤其是结合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及“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等,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速发生趋势性变化,从原来追赶型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真正实现从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和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低耗能、低成本、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选择。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发展必须为了人民、发展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要求必须加快供给体系、生产体系、投入产出体系、分配体系等改革,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和高效运行的国民经济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三新”发展逻辑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大逻辑,内在地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决定了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来看,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来看,要求我们在高质量的供需体系有效衔接、国民经济畅通循环中形成新发展格局。所以,“三新”的发展逻辑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也必然内在地统一于“三新”发展新框架,成为“三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应对复杂外部环境挑战的现实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和挑战矛盾的主动选择、现实需要。近年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化趋势趋于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势力不断抬头,国际贸易、投资等要素流动性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不确定性和矛盾挑战日益增多。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顺应全球科技革命新趋势,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提高科技、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投入产出密度和强度,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加快实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贡献,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二、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和现实要求
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和现实要求。
高质量发展要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也是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的一种新的模式选择和转型。高质量发展理念和理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线性思维方式,打破了后发经济体单一赶超型增长路径,创新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也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大国崛起和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这就要摈弃传统的单一GDP增长分析框架,从发展而非单一的增长视角,立足技术和制度创新、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统一、自主与开放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审视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经济增长从传统的要素投入驱动型增长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提升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动能、新源泉。
高质量发展要充分畅通国民经济的高效循环。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现代产业体系发达完整,供给侧质量体系具有创新力、引领力,能够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积极作用,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国民经济大循环来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循环畅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国内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国内大循环高效畅通、国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
高质量发展要充分体现经济结构的高级度和产业体系的安全、韧性。高质量发展要遵循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内在规律,打破传统一、二、三产业分析框架,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推动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比例度的协调发展,更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高级度的提升,要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密集度、人力资本密集度和知识含量、智能化程度。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来说,高质量发展也意味着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紧密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现代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形成更具韧性和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要充分体现参与国际经济的新优势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的有力支撑,在实践中要积极推动形成更高质量发展与更高水平开放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推动高水平开放,加快从市场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形成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联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开放的新活力和新动力。高质量发展必然内含了高水平开放,这就要求积极发挥国内市场对世界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培育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的新优势、竞争力。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几对重要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处理好如下几方面重要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率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强调效率导向和创新驱动发展,但不能理解为因为高质量发展,所以要把增长速度降下来。增长速度与发展效率是辩证统一的,尤其是当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能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时,既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也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这一点来说,高质量发展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二者之间不是对立和替代的关系;从现实需要来看,保持适度的中高速增长也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这是经济发展总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质变,也是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也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反映。就这个阶段的侧重点来说,结构转型和升级往往比总量积累和增长更为重要,因此需要把握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机会,加快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高质量发展高度关注供给侧的质量体系能否与需求侧的升级和变革相匹配,高度关注供给侧能否适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就是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供给侧的许多重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进行调整和改革,推动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互牵引,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必须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经济分配与道义分配、先富与后富、先富带后富、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等统一起来,统筹协调;推动共同富裕,既要积极作为,也要量力而行,防止在共同富裕问题上简单化和一刀切,把长期目标短期化,导致实践发展的误区。
五是要正确处理好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不能把新发展格局理解为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它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强调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不是搞封闭的自主创新,而是仍然强调要开放与合作,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创新发展。
六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资源配置、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政府则需要在营造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大力气,推动各类市场规制、规则和标准等统一和对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和稳定的预期。
四、在高水平改革开放中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国家新使命要求我们在高水平改革开放中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良方。要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平衡、金融和实体经济结构性平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平衡等;要不断提升供给侧质量和效率,加快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性总体平衡的目标。
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企业制度改革、非公经济发展、市场体系建设、财政货币政策、收入分配体制、社会政策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积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需要更好发挥作用,在保护产权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建设统一大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进一步破解难题,为高质量发展奠定高水平的体制机制条件。
加快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和动能。要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在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和新动能。要推动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和应用、商业创新、金融科技创新、工艺流程再造等成为创新链和创新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共生和利益共享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加快形成引导和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要摆脱对传统GDP的依赖和单一评价,研究制定新的科学反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通过“指挥棒”机制创新,把各方面的因素和力量都引导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编:万鹏、刘圆圆)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求是网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求是网
求是网首页 | 网站地图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红旗文稿》2022/24
作者:刘伟 刘守英
2022-12-29 09:37: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断,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高达14.12亿人,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实现现代化将改变世界现代化格局。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局部的现代化,而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全面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约束,也是可利用的条件。我国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很大部分在农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中国式现代化将把全世界18%的人口带入现代化,将根本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人类现代化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性,而且更具特殊的意义和广泛影响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都未能解决贫富分化这一世界性难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通过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调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在医疗、养老、托幼、住房、教育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造福全体人民。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因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普遍性,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是在精神文明上陷入挣扎。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必须通过经济现代化,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由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也必须走自己的路,我们既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又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条件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人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而且能够增强并聚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环境保护的现代化,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双向互动关系。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转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用系统论的整体思维方法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减排降碳,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演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扩张、掠夺、从属”的基因,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合作、共赢、平等”的新道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寻求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立足世界格局的变化,着眼于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以“多边主义”为内核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了区别于发达国家的崭新的开放道路。
二、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钥匙。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只要重视量的有效增长,更要注重质的大幅提升。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从“有没有” 转向“好不好”,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使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现代化是各国谋求发展的目标,也是充满荆棘的征途。迄今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挫。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高速增长以后,已从中低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如何认识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握新阶段的新特点,推动新阶段的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动能的转换。从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甚至根本性、决定性的力量。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利用和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保持合理的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把扩大内需作为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改善收入分配,优化区域发展,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推动形成更加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吸引更高质量的全球资源要素,形成高水平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能力与主动性。
三、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新成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制度定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国有资本效率,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稳定民营企业经营者预期,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中坚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深化改革降低经济活动的制度成本,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企业和企业家创新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培育更多“专精特新” 的隐形冠军。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行政审批, 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 降低企业合规成本,降低过高的社保缴费率,降低电力电网交易成本,降低物流成本。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形态与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顺畅配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提升种业安全和产业振兴,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乡村产业复杂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转型。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肖景华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标签 -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网站声明】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40014
深刻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人民要论)--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深刻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人民要论)--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全国社科工作办 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 | 旗帜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
人事
理论
党建
独家
滚动
中央文件
反腐
党史
综合
视频
搜索
首页
要闻
党建
理论
党史
数据
登录
|
注册
原文
讲话
会议
活动
考察
会见
出访
函电
高层动态
中央文件
人事任免
反腐倡廉
综合报道
视频报道
独家稿件
专题专栏
党建要闻
党建论坛
先锋人物
创新案例
基层党建
党建要参
人民日报理论版
文选
评论
图书
言之有理
独家
人物长廊
纪念回忆
红色访谈录
党史微课
国史讲堂
群书博览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数据库
中国政要资料库
党建数据库
党史资料库
党务书库
图解库
报刊导航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深刻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人民要论)
陈雨露
2023年08月30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更好承担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这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明确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下大力气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落实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艰巨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才能发挥党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制度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倡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为发挥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制度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竞争。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经济才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不断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等问题依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基。
增进民生福祉。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与此同时,我国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跟不上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还要运用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国内与国际等相互联系中,统筹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求关系循环是否顺畅是经济发展是否有质量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又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通过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催生优质供给,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力提升了供需适配程度。
统筹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既不能以速度论英雄,也不能失去量的基础,而要在发展过程中动态把握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我国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动能持续优化,经济增长含金量进一步提高。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2%,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
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进而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今年以来,我国积极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贸易结构优化,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提速,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教育、科技、人才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更好维护开放安全,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作者为南开大学校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30日 09 版)
(责编:代晓灵、万鹏)
相关专题・ 人民日报理论版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数据库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言之有理学习文选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简
|
繁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
2023-03-16 08:38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大
超大
|
打印
|
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着眼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发展大势,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全球居于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呈现明显改善和趋势性好转,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主席强调:“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只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更加积极的作为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持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郝瑀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
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着眼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全国社科工作办 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 | 旗帜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
人事
理论
党建
独家
滚动
中央文件
反腐
党史
综合
视频
搜索
首页
要闻
党建
理论
党史
数据
登录
|
注册
原文
讲话
会议
活动
考察
会见
出访
函电
高层动态
中央文件
人事任免
反腐倡廉
综合报道
视频报道
独家稿件
专题专栏
党建要闻
党建论坛
先锋人物
创新案例
基层党建
人民日报理论版
文选
评论
图书
言之有理
独家
人物长廊
纪念回忆
红色访谈录
党史微课
国史讲堂
群书博览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数据库
中国政要资料库
党建数据库
党史资料库
党务书库
图解库
报刊导航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22年11月16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定力和责任担当,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使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九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之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使各领域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
深刻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征程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时代十年,我们之所以能够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就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依靠团结奋斗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能有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制定并深入实施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释放持续强劲的发展动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新成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潜能。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执笔:丁晋清)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16日 09 版)
(责编:代晓灵、万鹏)
相关专题・ 人民日报理论版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华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9/06 09:40:21 来源:学习时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09-06 09:40:21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为我们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大发展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大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转变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是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最根本、最深层的决定性因素。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认识到,当前我国已经不具有高速增长的客观条件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再盲目追求高增长,会进一步加剧风险和经济的不平衡性。在现代化建设阶段,既要推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重视质的有效提升。只有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也表明,现代化转型是发展转型,也是体制转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完整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从当前看,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是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适应发展阶段转变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内生动能,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高质量发展内涵十分丰富,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从理念看,高质量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等途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还包括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安全等内容。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在于,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就业、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这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不一样,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过程看,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辩证统一的发展。“质”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量”通常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质量发展等于质量系数乘以速度。一方面,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核心是要通过“三转”(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增长动力转换)、“三变”(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放大乘数效应。另一方面,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提出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按14亿人、汇率不变、不考虑物价因素计算,要在2035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门槛,2023年—2035年期间,年均经济增速要保持在4%以上。同时,这也是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开展大国战略博弈的需要。因此,既要着力推动质的有效提升,也要努力保持经济增速在潜在增长率水平以上。如果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如果没有量的合理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改善都将是无本之木。 从结果看,高质量发展是居民有就业、职工有收入、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核心是实现高质量就业,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同时,企业也要实现合理的利润回报,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扩大投资和发展的动力,才能不断给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此外,政府税收也要保持合理增长,才能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存在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2%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4万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121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美元从6301美元提升至1.27万美元,赶上并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二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2年2.5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在信息通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核电、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水平。三是结构优化取得重要进展。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年1.3万亿斤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到2021年的1.53、1.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5∶1。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提高到65.2%。四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五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粮食安全、能源供给得到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此外,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人口、投资、技术创新等要素条件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经济潜在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科技创新体制还不适应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最终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还不够强,一般产能普遍过剩与高品质、高性价比、高附加值产品供给不足并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还存在不少卡点、堵点、脆弱点,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还有待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循环畅通面临障碍。一些重要初级产品高度依赖进口,保供稳价压力加大。稳定制造业发展任务艰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总的看,当前我国既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也拥有迈上更高台阶的机遇。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跨越这个关口,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关键是要抓好落实。 一是着力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保持经济中长期增长在合理区间。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形成强劲有力的国内大循环。加强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机结合,熨平经济波动,解决结构性问题,努力保持经济增长在潜在增长率水平。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是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发挥数字经济在增加年轻人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扩大服务业就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是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实用性创新。在大力推进硬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和实用性创新在提高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着力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培育形成更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人才基石。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切实推进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 三是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稳住基本盘。实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降成本专项行动,切实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保持传统制造业合理的比重。加快突破中高端。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大国内市场、技术、人才和上下游企业支持,加快供应链国产化替代,着力培育链主企业,加强对产业核心技术全生态链的支持。大力培育新支柱新引擎。着力营造有利于新技术产业化和新企业成长的良好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工业化发展规律,加快科技研发、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繁荣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 四是深化改革攻坚,着力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建立健全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规划指标体系。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发挥政绩考核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绩考核机制。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采取一些标志性举措,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着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切实抓住、进一步厘清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强法治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五是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水平。推动国内国际生产的联动循环。推动重点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国内国际科技创新的联动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发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市场需求巨大等优势,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动循环。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进一步增强对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推动力。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推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联动循环。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落实好外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多元拓展油气、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进口来源,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王昌林,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 阅读下一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_国务院副总理刘鹤_中国政府网
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_国务院副总理刘鹤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简
|
繁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11-24 07:04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大
超大
|
打印
|
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鹤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我们要深入领会《决议》精神实质,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一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出发,把握不同阶段的历史性特征,进行富有智慧的实践探索,及时上升为思想理论,更为科学地指导实践,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从历史看,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过程中形成的。走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国家集中资源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任务。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目标。此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阶段,生产潜力不断得到释放,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日益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三大强调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问题,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经过充分论证,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实践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实践呼唤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本质上是发展质量不高。在经济体系中,我们有些领域已经接近现代化了,有些还是半现代化的,有些则是很低效和过时的。现阶段,我国生产函数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上限,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们主要解决的是量的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
从理论看,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把握发展规律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新理论产生于新实践,新实践需要新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判断,强调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决议》对高质量发展作了进一步强调。这些思想环环相扣,系统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连同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些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思想保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 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
(一)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是经济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涉及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既是消费主体,又是生产和创新的主体,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力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产生于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回归发展的本源,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上,我们必须坚持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共同艰苦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最为广泛有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杀富济贫、杀富致贫,避免掉入福利主义陷阱,通过14亿多人共同努力,一起迈入现代化。
(二)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经济增长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但大起大落会破坏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从各国经济增长史看,一些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经济大起之后出现大落,往往一蹶不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的资源。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发力,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稳定性。宏观经济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连续进程,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决议》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要持续抓好落实,尤其要针对经济波动,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加强预期管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风险易发高发的时期,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着力用高质量发展来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三)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各类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真正打牢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好经济就好,居民有就业、政府有税收、金融有依托、社会有保障。当前,我国大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虽然近两年我国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连续居于全球首位,但主要依赖规模,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数量庞大的小企业活力强,但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升级能力不足的现象。国有企业要不断深化改革,高效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大量民营企业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把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公司治理的规范性统一起来。外资企业对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要鼓励引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更高水平竞争中创造价值、实现互利共赢。企业家是要素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推动者。企业家就像鱼一样,水质水温适宜就会游过来。要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他们发挥作用。
(四)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中央把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定义性特征,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二战结束以来,开启工业化进程甚至短暂跨过中高收入门槛的国家很多,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的只有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少数国家,这些国家无不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人力资本积累等,都与创新直接相关。《决议》强调,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式技术。基础研究能力是国家创新活力的源泉,必须大力加强。突破一个关键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行业,进而盘活整个产业,最终对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积极带动。要调整优化科技结构,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创新领域国际合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军令状”、“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机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五)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市场机制,形成良性竞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活动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高质量发展要在高水平国际竞争中动态提升,推动规则、监管、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中国市场吸引力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相辅相成,是培育吸引全球一流要素和高质量微观主体的基础性制度要求,必须通盘推动,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下,逐步和有序实现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先立后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约束作用。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下,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三 加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发展阶段的主题,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找准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各个方面的主要制约,加快推动各方面工作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目前,国民经济和产业循环不畅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要以科技创新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迭代提供应用场景,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优化升级。要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高质量的商品和资源要素,增强供应链黏性,稳定产业链布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为畅通。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二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供给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更好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治理结构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使之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枢纽。适应数字化趋势,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要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全国统筹,完善能耗控制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落实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顺应居民高品质住房需求,更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三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调整、改革、完善的动态过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改革任务更为复杂艰巨,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以开拓精神和专业态度,推动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重点推动土地、金融、科技、数据等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理顺煤、电等能源价格机制,鼓励绿色能源发展,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畅通经济循环、增强有效激励来拓展改革的广度、深度。中国对外开放方针不会变,今天不会变,将来也不会变。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要把参与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和引进发达经济体高技术高质量的直接投资,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方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商谈和积极加入高水平自贸协定,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体系,与国内高质量发展形成正反馈效应。
四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必须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对微观主体是刚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好《决议》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深刻理解社会心理特点,了解市场关心什么、担心什么,加强预期引导,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做好政策评估和与市场沟通,坚持问题导向,多出台服务微观主体的高质量政策。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引导资本要素有序健康发展。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既加强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又要鼓励平台经济创新,培育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平台企业。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
百年党史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在党的领导下,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从长远大势出发制定正确的重大战略,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紧紧围绕这一伟大历史目标,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党员干部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经受锻炼,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发扬专业主义精神,以理性思维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务实开展工作。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高质量的人才,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王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新华社评论员: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全面把握“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刻理解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我们要深入领会《决议》精神实质,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闻报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闻报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官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全国社科工作办 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 | 旗帜网 | 中国人事考试网 | 工会新闻网 | 中国侨联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高层动态
人事
理论
党建
独家
滚动
中央文件
反腐
党史
综合
视频
搜索
首页
要闻
党建
理论
党史
数据
登录
|
注册
原文
讲话
会议
活动
考察
会见
出访
函电
高层动态
中央文件
人事任免
反腐倡廉
综合报道
视频报道
独家稿件
专题专栏
党建要闻
党建论坛
先锋人物
创新案例
基层党建
人民日报理论版
文选
评论
图书
言之有理
独家
人物长廊
纪念回忆
红色访谈录
党史微课
国史讲堂
群书博览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数据库
中国政要资料库
党建数据库
党史资料库
党务书库
图解库
报刊导航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高层动态
分享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何立峰
2022年11月14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动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带来的种种新风险新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发展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跃上一个大台阶。
(一)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经济运行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经济政策的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既保持了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6%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同期的11.3%提升到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美元从6301美元提升至12556美元,赶上并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3亿人,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等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1年2.44%,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在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三)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年1.3万亿斤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加速,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建成5G基站占全球总数超过60%。区域发展成就辉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到2021年的1.53、1.68。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5∶1,乡村富民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提高到64.7%。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截至2022年10月中旬,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6.1万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4个城市。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和湿地保护制度逐步落实,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
(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幅提高,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4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2亿多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不断健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立健全,多个能源品种产能位居世界第一,风电、太阳能、水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紧缺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努力稳链强链、补链延链,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技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提升。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新时代10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中国经济像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领航掌舵越重要;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作用。新征程上,必须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不折不扣,坚定有力地完成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必须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成效,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有力指导了我国新的发展实践。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征程上,必须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奔着问题去,向着目标走,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格局调整、社会结构变化,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五)必须坚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阻滞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不断破除,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幅提升、动力持续释放。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开放,正确处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等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六)必须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容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发展的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
三、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好各项经济工作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落实好。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稳定外需,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二)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和激励引导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质量强国建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健全和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新型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
(四)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五)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六)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持续完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七)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处理好发展与减碳关系,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落实好碳中和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八)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机会公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14日 06 版)
(责编:彭静、王欲然)
学习路上
时习之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央文件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华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2 12/28 08:35:49 来源:经济日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2-12-28 08:35:49
来源:经济日报
曹 立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经济工作总思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把握首要任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总结世界其他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判断,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其一,高质量发展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建设可以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但也要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和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得到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二,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征程上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来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供给体系质量不够高等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优化生产函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持续顺利推进。
其三,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问题更加凸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依然紧迫。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才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我国现代化事业不错失机遇、不会被打断进程。
明确路径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经济韧性,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等,要求发展方式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机会,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现在,我国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卡脖子”问题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解决这些难题,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使发展转向更多依赖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并且可以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带动外循环。我国已经具备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的超大规模市场。从供给潜力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6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从供求双方看,我们具备实现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诸多条件。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实现高质量发展。
找准发展关键点
在新征程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内循环的动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国内循环的可靠性。无论是提升创新能力还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都需要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作为依托。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内循环的可靠性。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挖掘国内循环的潜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形成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新局面。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国内循环的空间。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实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建设基于比较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更好助力现代化建设。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副主任】 【纠错】 【责任编辑:冯文雅】 阅读下一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tokenpocketapp官方下载地址在哪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iyuewuyu.com/article/154.html